红楼梦里的端午节习俗,你知道吗?端午节的传说与这5人有关

润杨的红楼笔记 2024-03-27 13:11:15
红楼梦里的端午节习俗。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端午节。

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

端阳节,就是端午节。宝玉吃过端午酒宴后,回到怡红院。晴雯因不小心跌坏了扇子,与宝玉争执了起来,袭人劝架不成,反成了拱火的,三个人你来我往地吵起来。宝玉要撵晴雯走,袭人等人相劝,正闹得不可开交之时,黛玉正巧来怡红院。黛玉为缓解气氛,便开起了玩笑:“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由此可见,在《红楼梦》中,人们在过端午节时,有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和吃粽子的习俗。

那么,端午节有什么历史传说呢?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有四个传说,每一个传说都与古代仁人志士息息相关,映射出人们对于正义、忠诚、孝顺和爱国精神的崇敬。下面就说说端午节的四个传说。

第一个传说,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他忠诚于国家,却屡遭陷害。在楚国被秦国攻破后,屈原选择了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艺文类聚》卷四《岁时中》记载:“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回白日忽见一士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日:“君常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后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树叶,皆汨罗之遗风也。”【引自:端午节不能“快乐”,只能“安康”吗?.中华网 [引用日期2019-01-15]】

这就是人们在五月五日,纪念屈原,吃粽子,赛龙舟的由来,也是端午节的由来。

人们在每年的端午节都举行各种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等,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之情。后世也在这一天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

第二个传说,伍子胥。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臣,他辅佐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却因奸臣陷害而被赐死。伍子胥临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

夫差闻言大怒,命令取出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在五月五日投入钱塘江。

老百姓知道伍子胥是一个忠臣,他们怕江鱼吃了伍子胥的身体,便在端午节这一天将粽子投入江中,保全伍子胥。

两年后,越国攻打吴国,伍子胥被天帝封为钱塘江涛神。为了纪念伍子胥,当地百姓在端午这一天以龙舟竞渡来迎接涛神。

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第三个传说:介子推。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大臣,他既不居功,又不愿领赏,最后背着老母亲隐居到了棉山。晋文公得知此事后,亲自到棉山寻访,但介子推拒不出山。

晋文公无奈,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他出山。谁知火烧了3日,介子推竟抱着大树,母子二人活活烧死。晋文公懊悔不已,把介子推安葬在绵山下,并为他建立祠庙,于每年的五月五日祭祀他。

为了纪念介子推高风亮节,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插柳、戴柳,以表达对介子推的怀念之情。

第四个传说,曹娥。

曹娥是东汉时期上虞人,她的父亲在江上溺亡,曹娥为了寻找父亲的遗体,在江上整整哭了十七天,最终投江而死。五天后,曹娥抱出父尸。

此事传到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纪念她感天动地的孝心和勇气。

第五个传说,黄巢。

据传说,陆河端午节的起源是纪念“走黄巢”。公元875年的唐朝末期,黄巢领导农民大起义。公元881年,起义军攻下唐都长安。

当时陆河人的祖先以为黄巢和起义军是坏人,非常害怕他们。这一年农历五月初五,大家听说黄巢的军队马上要打过来,忙于逃命。逃难的路上,一位妇女背着一年纪较大的男孩,手里拉着一个年纪较小的男孩。

黄巢看见这位妇女的行为不对劲就问她:“你为什么大的孩子背,小的孩子拉?”

这位妇女回答说:“背的是我的侄儿,拉的是我的小孩。一旦黄巢追来,我就放弃自己的小孩,背着侄儿快速逃走。侄儿已亡父,若被杀,他家就断根绝后了。儿子若被杀,我还年轻可再生。”

黄巢很感动,对她说:“我就是黄巢,你不用怕,更不用逃,回去在自家的门楣上插上艾,我的军队就不会杀你们。”

这位妇女回去照这样做。消息一传开,左邻右舍纷纷效仿。起义军来到这个村子看见家家户户的门楣都插上艾,认为他们都是好人,便没有杀他们。

从此,人们每年都把“五月初五”当作一个节日来过,以示纪念“走黄巢”,还要在门楣上插艾,以保全家平安。

后来,陆河人的祖先迁到陆河,也把这种风俗带到陆河。

结语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先贤而设立的节日。缅怀先贤,成为了端午节独特的文化符号。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仁人志士的缅怀,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