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2月,毛主席给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交代了一件事情,让他组织人手把西湖旁边的诸多坟墓都迁走,那些坟墓大多都是旧时候的王公贵族留下的,西湖旁边是风水宝地,埋葬在这里的贵族,怕是有成千上百。 1953年12月,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领导人,正在全国推动第一个五年计划,忙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那时候,他来到杭州西湖视察,看到湖边散布着大量旧时王公贵族的墓葬。这些墓可不是普通的坟头,数量估计有数百上千座,占着风水宝地,墓碑上刻的都是些达官显贵。这在旧社会可能是身份象征,但在新中国眼里,这就是封建残余,跟平等理念完全不搭。毛主席当场就决定,不能让这些东西继续霸占西湖,得把它们迁走,把湖边还给老百姓,让西湖变成大家的公共空间。 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浙江省公安厅副厅长王芳。王芳那会儿才33岁,正干劲十足,接到指示后二话不说就开始组织人手。这事说起来简单,干起来可不轻松,毕竟几百座墓葬,不是随便挖挖就能完事的。 要说王芳这个人,得先聊聊他的来头。他1920年出生在山东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穷得很,日子不好过。1937年日本侵华,他受不了国民党的腐败和外敌欺凌,17岁就投身抗日,带着12个青年加入了八路军。后来他入了党,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干过排长、连长,还做过情报工作,脑子活,胆子大。新中国成立后,他1949年就到了杭州,先是当公安部副部长,后来升到浙江省公安厅副厅长。毛主席挑他干这活儿,不是没道理的——王芳有组织能力,又懂大局,关键时候靠得住。 1954年初,王芳带着公安人员、文物专家和工人开始干活了。西湖边那些墓葬,有些年头久远,墓碑都模糊了,还有些干脆没人认领。他们先摸底,挨个勘察,编号登记,尽量弄清楚每座墓的情况。很多墓是旧时贵族留下的,位置讲究得很,风水好得不得了,但新中国不搞这一套,毛主席的意思很明确:风水宝地是大家的,不能让死人占着。 迁移过程挺费劲,得小心挖开墓穴,把遗骨装箱,再运到城外的新公墓去。没人认领的墓,也得妥善安置,不能随便扔了。专家还得记录墓的形制、碑文,能留点历史资料就留点,毕竟这也是过去的一部分。忙到1954年春,这活儿才算基本干完,西湖边一下子清爽了,乱七八糟的墓地没了,湖畔开阔了不少,老百姓也能随便逛了。 不过,这事干到一半的时候,出了个大插曲。团队在西湖西北岸挖到一座墓,墓碑上写着“宋岳鄂王墓”,一看就知道是岳飞的墓。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墓地庄严肃穆,跟那些贵族墓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王芳心里一咯噔,知道这事不能随便处理,赶紧向北京请示。毛主席听完汇报,拍板说:“岳飞墓是民族的象征,必须保留。” 这下方向变了。别的墓接着迁,岳飞墓却留了下来,还专门派人看守保护。这决定挺有意思,既清理了封建残余,又保住了历史文化,等于在平等理念和民族传承间找了个平衡点。岳飞墓后来成了西湖的文化地标,屹立在那儿,让人一看就想起他的忠义精神。 迁墓干完后,西湖变了个样。湖边没了密密麻麻的墓地,空间大了,景色也更敞亮了。老百姓能随便来逛,游客也能好好欣赏湖光山色。岳飞墓留下来后,常年有人放鲜花,成了缅怀英雄的地方。后来西湖的名气越来越大,2011年还进了世界遗产名录,文化和自然价值都得到了认可。 这事还不光是改了个景观。它让大家开始琢磨,怎么在现代化里保住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政府后来也调整了文物保护的法规,想在发展跟传承间找个路子。西湖迁墓这事儿,成了新中国早期的一个标志,既推翻了旧社会的老玩意儿,又没把历史全盘否定,挺接地气的做法。 王芳干完这活儿,仕途也没停。1955年他升了浙江省公安厅厅长,一直干到1965年。后来调到北京,当了公安部部长、国务委员,管全国的安全大事。他2009年在杭州去世,90岁,一辈子都在为国家忙活。西湖迁墓这事在他职业生涯里不算最显眼的,但能看出他的能力——既能干大事,又懂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