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六卿——狐氏,第一个被淘汰的晋国世卿

六六六谈过去 2024-04-10 21:56:41

晋国六卿,实质上是基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的一次军事改革——“被庐之蒐”。“蒐礼”是一种军队集体狩猎行为,古代军队“狩猎”相当于现代的军事演习兼训练。

晋文公借此次“大蒐礼”将晋国军队分为三军——上军,中军与下军,每支军队设置一名统帅,与一名军佐,共计六名,其中中军将兼任晋国执政(即晋国宰相)。这六职就由晋国十一个家族垄断,这十一家分别为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这些家族世代垄断军职,因尔称之为“世卿”。

整个春秋时期,晋国这十一个家族彼此厮杀吞并,最终由三家获胜,他们就是大家熟知的赵氏(赵国),魏氏(魏国),与韩氏(韩国)。

此文所讲的狐氏,正是十一家中首先被淘汰的世族。

狐氏族源

晋国狐氏的族源有二种说法,其一来源于晋国首封之君唐叔虞,此说法来自春秋时期郑国叔詹。当时公子重耳流亡至郑国,郑文公不礼公子重耳,叔詹向郑文公谏言的时候道出了狐氏源自唐叔虞。

“今晋公子有三祚焉,天将启之。同姓不婚,恶不殖也。狐氏出自唐叔。狐姬,伯行之子也,实生重耳”。

这是指重耳之父晋献公娶狐突的女儿狐姬生了重耳,而狐突的祖先就是唐叔虞的“别子”,此子去了戎狄,戎狄中狐氏一支就是此人的后代。叔詹的意思是重耳是同姓所生,不是“灾”就是“福”,若不以礼,不如杀之。

另一种说法是,狐氏源自周平王之子王子狐。

关于公子狐《左传》只记载一件事,周平王与郑庄公矛盾甚重,几乎到了开战的地步,为平息矛盾,双方决定互换人质,郑国让郑公子忽(后郑昭公)到周朝去做人质,周朝让公子狐到郑国做人质。

同年,周平王去世,太子忽才得以回到郑国。公子狐也回国准备继承王位,但在途中病死,王位由平王的孙子姬林(公子狐兄长之子)继承,是为周桓王。

二种说法,都指明狐氏出自姬姓,但唐叔虞的说法较为可信。

狐氏人物

狐氏人物,如下图;

狐突,字伯行,狐毛、狐偃之父,晋文公重耳之外祖父。狐突在史料中记载不多。《左传》中关于他的最早记载见于鲁闵公二年:“大子帅师,公衣之偏衣,佩之金玦。狐突御戎,先友为右。”

鲁闵公元年,公元前661年,晋献公扩充军队为二军。晋献公自己统率上军,太子申生统率下军。

公元前659年,晋献公派遣太子申生攻打东山的皋落氏。大臣里克就觉得此举不妥,对晋献公说;“大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夫帅师,专行谋,誓车旅,君与国政之所图也,非大子之事也。师在制命而已。禀命则不威,专命则不孝。故君之嗣适不可以帅师。君失其官,帅师不威,将焉用之。且臣闻皋落氏将战,君其舍之。”

里克的意思是行军打仗应该是君主的事,太子的责任是在君主外出期间,守好国家。如若太子将军,胜则占有更多的军权,这对君主是种威胁;败则不被军队信任,继位后君主可能不稳。

晋献公回应;“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晋献公的内在意思是想换太子,立宠姬骊姬之子奚齐当继承人。所以此次让太子出兵攻打的是北狄中强大的东山皋落氏,想让太子申生失败。

里克听明白了,也不再言语,待里克从晋献公那返回后,太子申生就问里克,“我会被废吗?”——“吾其废乎?”,里克也没办法,只得敷衍过去。

此件事也说明太子申生早就明白自己的处境,而且相当多的大臣也明白晋献公想废太子申生的情况。

于是在太子申生统兵攻打东山皋落氏时,跟随太子申生出兵的狐突就建议太子申生,逃出晋国,不要回来,可太子申生不听,坚持与东山皋落氏一战,并获胜。

大军获胜归来后,“狐突杜门不出”,狐突意识到太子申生即将大难临头,作为其御戎,只得避难在家中以免被牵连。

果然,公元前656年,太子申生被逼自杀。

因狐突因避难的行为,狐氏受波及较小。

此后狐突又一直侍奉晋国公室二十余年直至晋怀公回国当上国君。因为狐突的两个儿子狐毛、狐偃都追随公子重耳在外流亡,晋怀公害怕重耳回国争位,要求狐突将两个儿子狐毛、狐偃召回,并承诺只要二人回来,前事不纠。

狐突拒绝了,并说;“子之能仕,父教之忠。”、“父教子贰,何以事君?”大意是父亲教给儿子的是“忠”,如果教他“背叛”,怎么侍奉君主。

春秋时期的“忠”只对效忠的人,并不对君主一人,颇有“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之意。

于是晋怀公杀狐突。

狐突作为在晋国政治舞台上狐氏家族第一代,其人文武兼备,忠心耿耿,而又深明大义,打下了狐氏一族在晋国立足的基础,可谓狐氏一族在晋国的兴家之主。

狐毛与狐偃

狐毛、狐偃皆是狐突之子,为狐氏在晋的第二代,二人皆“策名委质”于公子重耳。

“策名委质”,《左氏》云“古者始事,必先书其名于策,委死之质于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于其君也。” “策名(命)”,由史官当场宣读任命官职的命书,并将命书授给臣下。这种“策命”礼会说明任命官职或再叙明任命的理由,并加赏赐,用以表示官职、任务和权利的授予。 等于是“君主”对臣下的一种任职与确立君臣关系的“申请”。 臣子如果“同意”,就要“委质”,按礼必须经过‘委质’礼,由臣下拜见君上,‘奠挚再拜稽首’,以表示对君上的臣服、忠心,并承担对君上应尽的义务。即以下对上,接受君王的“命令”,确立君臣关系。 如果不同意,直接拒绝。

“策名委质”相当于晋国世族对下一代继承人的投资,狐氏比较奇怪,二个儿子都选择公子重耳。另一位公子夷吾(晋惠公)也是狐姬妹妹所生,史书上却无狐氏子弟选择,颇为奇怪,或者狐家也有人选择公子夷吾(晋惠公),只是没有写出来。

狐偃

狐偃,字子犯,亦名舅犯、咎犯、臼犯、狐子、舅氏,狐毛的弟弟。

公元前656年,太子申生被逼自杀,狐氏二兄弟随重耳出逃在外。重耳逃至柏谷,对选择逃亡的国家摇摆不定,狐偃就建议重耳去自己的母国——狄国,因为“夫狄近晋而不通,愚陋而多怨,走之易达。不通可以窜恶,多怨可与共忧。今若休忧于狄,以观晋国,且以监诸侯之为,其无不成。”因为狄国近晋国,又是你的母国,晋国有变就可快速回去。

重耳听其言,投靠狄国。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病逝。骊姬和其子奚齐被大夫丕郑与里克所杀,二人认为重耳可为晋君,于是遣人至狄国欲接其回国继位。重耳甚喜,想回国承继君位。

狐偃就劝阻公子重耳,让其不要回国,因为“不哀丧而求国,难;因乱以入,殆,以丧得国,则必乐丧,乐丧必哀生。因乱以入,则必喜乱,喜乱必怠德。”

狐偃认为此时的晋国太乱,重耳你把握不住,不要轻易回去。重耳听进去了,不准备回去了,里克等人就去请公子夷吾回国继位,公子夷吾把握住机会,也担心晋国局势太乱,自己压不住,就先以重礼贿赂秦穆公,借秦国之势,回国顺利继位,是为晋惠公。

晋惠公七年(前644年),晋惠公整理完晋国事务后,开始着手解决自己的竞争对手公子重耳。已经在狄国生活十二年的重耳没办法,只得再次流亡,流亡到齐国时,正值齐桓公执政后期。

齐桓公给重耳房子,妻子,还有一大堆财富,重耳在齐国就有些“此间乐,不思晋”的心思。众人劝重耳重振复“位”雄心。 可重耳却说;“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於此,不能去。”意思是“人生来就是为了寻求安逸享乐的,管其他的事干嘛,我不走,死也要死在齐国。”

众人没办法,只得舅舅狐偃出面,只得先灌醉重耳,再用车载着他离开了齐国。离开齐国后,重耳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戈来要杀舅舅狐偃,还好被手下人强行“劝”住了。

也因为狐偃经常帮重耳做决定,惹得重耳十分不快。当秦穆公把公子重耳送回晋国,重耳一行人走至黄河边时,子犯认为自己跟随重耳多年,不免有得罪重耳之处,于是便想离开。

狐偃把用于祭奠的玉璧交给重耳,并说:“臣从君还轸,巡于天下,怨其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不忍其死,请由此亡。”大意是我跟随您多年,结怨的人多了,我自己知道。我将用于祭奠的玉璧给你,是不想玉璧跟随我逃亡。

重耳听完狐偃之言,直接把玉璧扔进黄河,发誓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河水。”劝回狐偃。

狐毛

狐毛,狐突之长子,狐偃之兄,晋文公重耳之舅氏,其人史料更少。

狐毛本人也像弟弟狐偃一样跟随重耳流亡十九年,在流亡期间,狐毛的事迹较少。公子重耳回国继承君位后,在公元前633年为对付北上的楚军,即晋楚“城濮之战”,进行“被庐之蒐”——“于是乎蒐于被庐,作三军。”

晋文公作三军之时,原属意狐偃为上军之将,狐偃辞之,曰:“毛之智,贤于臣,其齿又长。毛也不在位,不敢闻命。”于是文公“乃使狐毛将上军,狐偃佐之”。

狐毛为上军将,狐偃为上军佐,“城濮之战”中整个《左传》、《国语》中都没有狐毛的言语记载。

总体来说,狐毛属于忠厚踏实,任劳任怨的形象。

二狐虽未登上中军将的位置,但由二狐的功劳及与晋文公的关系,可谓为狐氏在晋国打开了极好的开局,只要后代不笨,狐氏大有可为,只可惜后代子孙能力与性格不行。

狐氏灭亡

狐偃的儿子狐射姑,因被封到贾地,又称贾季。

在狐偃死后,狐射姑继承了其父的“权利”,即获得“三军六佐”职位的资格,当然想真正当上“三军六佐”就必然按资历与军功熬上去。

当赵衰等人去世后,晋襄公感于狐、赵之勋欲让狐偃之子狐射姑任中军帅,赵衰之子赵盾任中军佐。晋国太傅阳处父认为赵衰之子赵盾更有才能,再加上阳处父“党于赵氏”,就建议让赵盾为中军将,狐射姑为中军佐。

晋襄公同意了,也因为这事,狐射姑仇视阳处父。

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八月,晋襄公去世,狐射姑趁立嗣混乱之机,派续简伯(狐鞠居)杀了阳处父。可见狐射姑气量之小。

晋襄公死后,继承人就有问题了。当时继承人为太子夷皋(晋灵公),因太子过于年幼,众大臣就想立年长的公子为继承人,但立谁就有分歧了,赵盾想立公子雍,狐射姑想立公子乐,二人不服,赵盾就派人杀了远在他国的公子乐。

二人相争的结果赵盾胜出,又因狐射姑杀阳处父一事,狐氏被迫逃奔狄国。而赵盾在晋后穆赢威逼下,也没能立公子雍,最终立了太子夷皋,是为晋灵公。

狐氏的淘汰,最大责任人就是狐射姑。狐射姑性格太偏激,不适合政治,如果他智谋有他爹一半,就应该选择与晋后穆赢合作,扶太子夷皋(晋灵公),二人联手,压制赵氏不是难事。但狐射姑却选择自己扶持一个,且杀了太傅阳处父,激怒赵盾,彻底葬送狐氏一族。

至于狐鞠居,因其食邑在续,故又称续鞠居,续简伯。因受狐射姑的差遣杀死阳处父,事发之后,“晋杀续简伯”。狐鞠居成了狐射姑的替罪之羊。

0 阅读:24

六六六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