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如此迷恋宗教迷信,那些鬼神传说在民间是如何盛行的?

李瑞卿 2023-12-17 00:11:42
一、风俗中的体育活动

古代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

宗教迷信活动曾是民俗文化发展中的一股主流,受到统治阶级的很大重视。在中国古代的宗教活动中,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鬼魂崇拜等。

过去很少有人从我国民间“鬼魂崇拜”风俗这个视角探讨宗教迷信与古代体育的关系。

笔者认为,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中国古代有不少体育活动是伴随着古人祭拜上天、鬼魂、神仙等活动中发展而来。

诸如龙舟竞渡源于招屈原的魂,角抵和百戏中的一些体育活动都是头戴鬼怪面具,与鬼魂崇拜有关。

发源最早的古代射箭活动也是祭祖拜神时举行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们能不能试从明朝这个历史断面,窥探宗教迷信中鬼魂崇拜风俗与古代体育活动的某些关系。

二、以游戏为目的的儿童“打鬼”戏

明朝是一个有着严重复古思想的朝代,它推崇的是孔子思想,仿效的是周礼。如明朝“洪武二年以周礼有司民之祭,封京师都城陛祭之。

洪武四年,明朝大臣宋镰在孔子庙堂议日“世之言礼者,咸取法于孔子。明洪武七年,朱元璋作文庙“诏天下学通祀孔子,颁释奠仪”。

由此不难看出,明朝传承的是汉族的传统文化。

在宗教迷信和民俗文化方面更是取用了周代以来的封建宗教礼仪,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展。明朝有些封建迷信活动与古代体育有着不少联系。

据《帝京景物略》记载“小儿共以绳系一儿腰,牵马、相距寻丈、迭于不意中、拳之以去,日打鬼。不得为系者儿所执,执者,哄然共捉代系,日替鬼。

更系更击,更执更代,终日击,不为代,则桃巧矣。又据《宛署杂记》记载“正月十六日,小儿多群集市中为戏。

首以一人为鬼,系绳其腰,群儿共牵之,相去丈余,轮次跃而前,当击一拳以去,名日打鬼。其出不意,不得为系者所执。

一或执之,即谓为被鬼所执,哄然大笑,捉代系者,名日替鬼……以此占儿轻桃,盖习武之意。

峋从上述两段史料可见,明朝这种“打鬼戏”,是一种充满了迷信色彩,以戏鬼为形式的儿童游戏。

其游戏方法是在一儿童腰上系绳,其它儿童依次上前击打被系者,称之为“打鬼”。

如击打者被系绳者抓住,意为被鬼抓住,那么被抓者就要代替被系者做假鬼,称此为“替鬼”,其目的是练习儿童轻巧灵活。

文中所谓“习武”,就是指锻炼身体又从“哄然大笑”这句,说明该游戏趣味性强,深受古代儿童喜爱分析明朝这种“打鬼”、“替鬼”戏。

实际上是从先秦就有的鬼魂崇拜风俗发展而来。我国很早就有一种“替死鬼”的迷信思想。

《书·金膝》记载说周武王病得很厉害,周公旦想代替武王去死,所以周公设坛向太王、王季、文王三位鬼灵祷告说自己比武王多才多艺,更适合于服侍鬼神。

而且愿替武王去服侍鬼神。周公旦这种替主献身的封建迷信思想,在今天来说是很可笑的。但是在封建社会却作为一种忠君的高尚行为受到宣扬和极力推祟。

正因为如此,明朝的“打鬼戏”在清朝和民国时期被继承了下来,而且除汉族以外,蒙古族也开展这样的迷信活动如“蒙俗打鬼,除不祥也。

每年六月为之,……长鞭挥处无人避,打鬼除灾好致祥。”民国时期的北京元霄节也盛行“打鬼戏”。

据《中华全国风俗志》载“游人遂争趋白云观矣,且十七日观中于夜间行打鬼之礼,而十八日则为神仙大会。

可见民国北京的“打鬼戏”在时间上与明朝相同,但与蒙古族的六月时间相差很大。北京“打鬼戏”虽然是在夜间举行,但因有神仙大会在一起,所以开展得十分隆重。

由此看来,清朝和民国的“打鬼戏”比之明朝有进一步发展。

为什么明朝的“打鬼戏”是在儿童中开展的呢这是有其迷信思想根源的。

古代有一种迷信说法,童子心专不杂,他们的眼睛能见到鬼,而鬼害怕被人抓到,故见童子就逃避。

所以最早驱疫鬼的“摊”都派儿童参加,古代大摊仪式上“巫现率百隶、童子追赶疫鬼”。正因为童子能驱鬼,所以才演变成这种儿童“打鬼戏”。

但毫零疑问,明朝的“打鬼戏”完全是一种儿童取乐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游戏,而不是追赶疫鬼的活动。

三、驱鬼逐疫“走百病”活动

古时候,由于科学落后,环境卫生条件十分恶劣,各种疾病,尤其是传染病不断侵袭古民,每年瘟疫都要夺去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加上古人对生老病死过程又不甚清楚,这就给讲迷信的人钻了许多空子,使得全社会无人不拜神信鬼。古人相信,人得了病是鬼魂缠身所致。

迷信还说,人间有些冤死的人,他们死后的灵魂会变成恶鬼,又称“厉鬼”。因为恶鬼是冤死的,所以会向活着的人讨债,还会加害于人。

为了防范恶鬼害人,古代就产生了一种对待恶鬼的迷信活动,并把这项活动叫“摊”或“追摊”。

“追摊”这种驱鬼活动在我国起源很早,在先秦各朝代开展最盛。相传“昔撷项氏有三子生下即死,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疟鬼一居若水为蛆烟鬼……

于是正岁命方相氏,帅肆摊以驱疫鬼。”这就是“摊”这项活动的由来。

古代驱鬼仪式有几种,最主要的就是所谓的大摊仪式,巫现们戴面具,蒙兽皮,衣朱裳,执戈扬盾进行追摊赶鬼。

另一种仪式,巫现率百隶、童子,叩土鼓噪叫,射桃弧棘弓,追赶室中的疫鬼。这两种古老的驱鬼形式几乎在巫现的社会里都可以见到。

随着历史的变迁与发展。时至明朝除了进行“追摊”活动外,还有其它几种形式的“驱疫鬼”仪式。诸如“走百病”、“消百病”和“走桥摸钉”,都是明朝十分盛行的驱疫活动。

据明人刘侗撰写的《帝京景物略》记载“元霄节……妇女相率霄行以消百病,日走百病,又日走桥。’,对这种活动的目的和迷信思想,在明人周用的《走百病行》中讲得很清楚。

其文说“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锤水。

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瞒姗去房里。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薪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

咽依当时的迷信思想,元宵节的夜晚,地下鬼穴是空的。如果这一夜人在外走动,便可以起到治百病的作用。

否则,一年中就会被病魔缠身,又会得手臂枯萎、眼盲、偏头痛等疾病。值得一提的是,明朝这种走百病活动的参加者都是妇女。

《走百病行》说“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姥姥领小姑,摔掇梳妆走百病。”

又见《宛署杂记》载“走桥摸钉,祛百病,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令人持一香辟人,名日走百。

凡有桥之所,三五相率一过,取度厄之意,或云终岁令无百病,暗中举手摸城门钉一,摸中者,以为吉兆。

上述记载中的老妇、姨姥、小姑、双绣履妇女穿的刺绣鞋都说明这是一项妇女活动。完全可以说,走百病是我国明清时期,在妇女中开展的一种以散步为形式的健身活动。

明朝元霄节的夜晚街市妇女人数猛增,一是因为元霄灯市对爱凑热闹、喜逛街市的女子来说,无疑是一次梳妆一新、出门求得满足的好机会。

二是明朝的走桥摸钉是妇女度厄、免灾、乞求吉祥的迷信活动,她们不得不参加。

再者,中国古代妇女由于家务事繁重,针线刺绣不离手,很容易造成手臂疼痛、眼花、偏头痛等疾病,所以她们更迷信这种走百病的作用是不奇怪的。

四、清明扫墓踏春活动中的体育表演

清明扫墓是我国的传统活动,俗称“寒食上墓”。

这实际上是一种祭祀祖先的拜鬼神活动,这一习俗究竟源于何时,至今众说不一。

但这一民间风俗至少在唐代以前就已经“浸以为俗”了。《岁华纪丽谱》中提到“郡人踏青游赏,散在四郊”。

魏晋时,农历三月三为“上已节”。人们相约聚于溪水河畔嬉乐,边吃小食边观赏大自然的景色。唐代杜甫《丽人行》写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诗句。

时至宋代,三月三寒食节,市民成群结队四出郊外,“竞日嬉游,不醉不归。”

这都说明,寒食扫墓,郊游踏春很早就已成民俗。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在当时看来就是光复了汉人的国土河山。

一时间朝野兴起复古之风,尽数找回过去的传统文化,民间风俗主要寻迹唐宋两朝。因此明朝的三月踏春郊游活动的盛况与唐宋相比也不逊色。

据《帝京景物略》记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是日替柳,游高梁桥,日踏青……都人踏青高梁桥,舆者则赛,骑者则驰,赛驱徒步……游人以万计,簇地三四里。”

可见明朝寒食扫墓之日,路上车水马龙,游人遍野,与宋代“四野如市”的情景没有两样。然而明朝清明节日还有更大的奇观。

当时北京市民借踏青之际,在风景游人区聚集观看各种体育表演,其场面比之唐宋有过之而无不及。

史料说,明人游高梁桥“厥有爬竿、筋斗、烟火水嬉……爬竿者,立竿三丈,裸而缘其顶,舒臂按竿。

筋斗者,拳据地,俯而翻,反据仰翻、翻一再折,至三折也。置圈地上,可指而仆尔,翻则穿一以至乎三。

此外有“马之解,人骄而驰,方驰,忽跃而上,立焉,倒卓焉’,气又“弹之解,凡空二三,及其坠而随弹之”,技艺高超,令人叫绝。

最惊险的是“置丸童顶,弹之碎矣……两人相弹,丸适中,遇而碎,非遇是俱伤也。’,对此明人李中孚有“为祝健儿身手好,燕支夜明贺兰霜”的诗句。

上引史料表明,明朝北京清明节的高梁桥,实际上已成为当时北京市民的一个体育竞会场所,有赛马、角抵和水嬉。其中爬竿、翻筋斗等项目颇有特色。

如爬竿动作有舒臂,通体空立,以腹顶竿、顶手、轮转、背竿等十数种花样动作,翻筋斗动作的难度相当大。

如前空翻、后空翻是用拳着地,甚至还有以指着地的筋斗。不仅如此,还有弹打儿童头顶的球丸以及两人对打弹丸的惊险表演,堪称明朝绝技。

可是明朝北京风景区清明节日这种盛大的活动,并不是官府组织开展的,而是民间自发的群艺活动。其中掺杂着许多民间艺人为维持生计的街头卖艺。

群艺活动中的体育节目也并非是为群众健身而举办。究其实质,都是建立在封建迷信思想基础上的活动。

因为古人迷信清明节或鬼节时,鬼灵是要回来的,所以供上祭品并戴上面具跳起粗俗的舞蹈,取悦于鬼魂,这样祖先的鬼魂就不会降罪给活人了。

显然,明朝清明节日的群艺活动是借了娱神这块招牌而得以顺利开展的。

结束语一明朝举行祭祖、招魂、赶鬼等等祟拜鬼魂的仪式,是以娱鬼神为目的,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其中在儿童中开展的“打鬼戏”是一种趣味性强,以锻炼儿童灵巧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其由来与童子追赶疫鬼的迷信有关。

明代女子走百病活动求健康的目的十分明显,这是明代妇女很好的一项体育锻炼。

明朝清明节期间,北京风景区成了时人相与为乐的场所。群艺活动中的一些项目,从侧面反映了明朝体育活动开展的盛况。

二明朝人沈榜编著的《宛署杂记》主要记载了明朝建国初至万历年间各方面的情况。

另外明崇祯年间刘侗所著的《帝京景物略》主要以《宛署杂记》为蓝本,并补充了明朝末年的一些风俗掌故。

这两本史料的时间跨度从年,前后有年明朝共年,所以本文所引史料基本上反映了明朝的有关历史。

三因《宛署杂记》这部书的作者本人在万历十八年出任顺天府宛平县知县,所以实际上他书里记载的史料主要是以宛平县为历史背景。

但宛平县是一个很有历史代表性的地方,它是明朝北京政治、经济、文化最集中、最发达的地区。

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有利条件,明朝宛平的民俗文化得到那样高度发展,是不足为怪的。

0 阅读:24

李瑞卿

简介:欢迎大家来给我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