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簋,西周早期青铜器,又名"武王征商簋"或"檀公簋"。

兰台知音 2024-04-28 17:56:17

利簋

利簋,西周早期青铜器,又名"武王征商簋"或"檀公簋"。

簋,相当于我们今天干饭用的大碗,古人把煮熟的黍、稷、稻、粱等粮食盛在簋中取来食用。与鼎一样,簋也是一种礼器,盛满黍稷的簋与盛肉的鼎摆在一起,祭祀礼敬祖先神灵。可以说,中国青铜器时代,簋是除鼎之外的标志性的重要礼器。

 

按周朝列鼎制度规定,不同等级的人在饮食祭祀时所使用的鼎和簋的数量是不同的,天子最多,为九鼎八簋,诸侯次之,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等。普通百姓是不能用鼎和簋,如果违反礼制越级使用,就会有“问鼎之嫌”。

这件利簋于1976年在陕西省临潼出土,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通体设花纹两层,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采用的上圆下方的形制,圆形两耳方座样式,这种青铜器样为西周时期新出现的样式,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当时工匠的创新精神,也展示了古代,人们对天圆地方古老观念的深刻认识。

 

利簋的最大价值在于器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右)事(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译为“武王向商都发起最后的攻击,是在甲子日的黎明,当时岁星中天,直到天黑,占有了商都。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参加的这场战争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证实了武王伐纣。

利簋的发现,除澄清了以往关于武王伐纣具体日期疑惑外,还证实了《·牧誓》、《·世俘》等文献记载的某些具体史实。例如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木)星当空,这印证了《·牧誓》中“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的记录,也与《淮南子·兵略训》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

利簋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目前确知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也是有关武王伐纣史实的唯一文物遗存,它的出土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西周时期青铜器制作技术和艺术风格的认识,还是中国夏商周年代准确断定的重要实物见证。为研究西周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被誉为中国文物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宝。

 

2002年1月18日,利簋被确定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2003年,利簋随34件组档案文献列入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2年,《国家人文历史》(原《文史参考》杂志)独家邀请九位考古、文博方面的专家,在国宝中做取舍之间的思量、权衡,盘点出中国文物中的九大"镇国之宝"。利簋为镇国青铜器。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