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不摸鱼,身体都不答应,因为调休,麻了!

一坨杠精 2024-05-13 08:43:40

不利于团结的话,现在也得讲讲了。

刚过去的周六周日,被生物钟拿捏的大家的身体,相信都迟迟不肯起床了。因为上一个周六要上班啊,很多人可能甚至周日都上班了!

可能大家都不说话,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就休一天然后再上一星期的绝望感。赶紧搞杯咖啡提提神吧。

想想怎么安排吧:

按照以往的调休经验,大家都支撑不住了,肯定要躺平的,那种状态就是麻木,对一切的感知迟钝,大脑也宕机了,就像生产队的驴,怎么抽都不动了。疲了,麻了,从里到外,从精神到身体。肯定是废了。你说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呢?两周之间唯一的一个休息日,肯定要补个觉,估计会中午起床,给自己喂一顿好点的,顺便晃悠一圈,躺一个下午,不能不出去玩吧,那就只能晚上了。

晚上疯玩,回家半夜了。周一,早上没精神,半天也废了。里外里也是一天不干活。非得干也是没精神!还不如放假了呢。

不知道当初研究调休的砖家们怎么想的。

费劲八叉调休的结果,是大家干活工作生产率不高,还都不开心。

真不如多放天假,天也塌不下来,靠提高生产率来弥补劳动时间的减少,生产总值差不多的。再说了,多休一天,大家都出去玩了,消费拉动也能弥补劳动时间减少。现在好多外面的国家,都在试行一周四个工作日,那就是这么个逻辑,多休一天还能去消费,大家也开心,一举多得嘛。

调休调来调去把生物钟都调乱了,上班也没效率,就是在耗时间。很多从来不摸鱼的人,也不得不摸了。不是想摸,是身体不答应啊。疲了,一点招儿都没有。

而且吧,调休凑黄金周去促销费,那个问题越来越多,效果越来越差。

这是本质一个供需的关系,不是主观意愿可以左右的。另外,关于五一的消费数据,也感觉不对劲。大家可能有点奇怪,因为口罩也过去一年半了,之前铺天盖地的小长假消费宣传,今年好像消失了。

看了几份研究报告,总体的感觉就是:主打参与感。

那就是走出去的人多,花出去的钱少。

这个正常,毕竟下行时期,文旅作为大家口红效应的渠道,也就是花点小钱,甚至不花钱转悠一圈,取悦一下自己就可以了。

挑几个数据看:

消费:出行人数是创了新高,超过了2023和2019年,但是人均消费还在下降,是低于2019年和2023年的。旅游:呈现了M型分化:出境和县域增长很快,高端和下沉在恢复,唯独中间的中产在衰落。

出行:城市拥堵程度高于2023年,说明自驾增多加,但航班班次和高铁同比减少,部分票务价格也下降。票房:总票房跟去年持平,考虑到今年小长假算是5天,其实不怎么太好的,观影人数和平均票价也比往年低。

楼市:没超预期表现,除了帝都、成都稍好,其他城市主要是优质项目到访量增加,也是主打参与感,观望比较高。

为什么出这种现象?

1、需求端:口罩后第二年,报复消费的热情退却,今年五一很多人都没出门,或者选择家门口短途自驾游,不坐飞机不住酒店,消费自然下降。五一的时候,有朋友去当地景区,发现自驾带着帐篷或者地垫以及食品和饮料的人不计其数,就在景区附近的山里自娱自乐,花钱爬山或者坐缆车的,很少很少。

2、供给端:春节过后,可能是供需失衡的原因,文旅开始比较惨淡,面对生意突然遇冷,商家也开始学习楼市以价换量,降价促销。很多地方都退出了低价格的组合系列产品,但是消费欲望并不强,除了外出跟亲朋吃个饭聚个餐属于刚需,其他的都可以往后排了。

3、宏观方面:CPI缓慢恢复,物价不高也不低,消费意愿不强,说明经济还有点通缩迹象,不是一两次小长假就能恢复的。尤其是口罩后大家都看出生活无常,不定什么时候就有风险,现在各行各业疲软也挣不到,那就省着花呗。

关键在于,大多数都群体的信心可能还没有恢复。

高端和下沉旅游市场都在开始恢复,结合清明出行人群的数据分析,新锐年轻人和老年人是主流,人到中年的中产群体在失落。而他们的失落主要来自财富缩水,就业压力和家庭负担,中坚群体不敢消费,自己想吧。所以调休真的可以休矣,黄金周也需要改进。

毕竟不是20多年前了:

这种集中消费模式,以及拿人当工具,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想知道,有多少人不喜欢调休吗?评论区留言看看。

0 阅读:1

一坨杠精

简介:少林寺驻武当山办事处大神父杠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