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太深了!“八国联军”侵华的真相,其实源于清朝内部权力之争

文史达观 2024-05-02 15:18:38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5月,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节点。

当时,以英国、俄罗斯、日本、法国、意大利、美国、德国和奥匈帝国为首的八国联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对中国发动了全面战争。

这场战争震惊了世界,也深刻烙印在中国人的记忆中,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八国联军侵华”事件。

那场战争的硝烟,弥漫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无数家园被毁,生灵涂炭。

更为残酷的是,那场战争之后的第二年,即1901年9月,清政府与11国联军在硝烟尚未散尽的背景下,签订了《辛丑条约》。

根据条约的规定,大清国需向各国赔款高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

然而,这还仅仅是赔款的本金,如果加上高额的利息后,本息总额竟高达惊人的9.82亿两白银。

这一天文数字的赔款,对于已经风雨飘摇的清政府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它直接加速了清政府的衰败,使这个古老的王朝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与此同时,正因为那个不平等的条约,使得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妄为,他们在中国建立租界,设立银行,控制海关,甚至干涉中国的内政。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压迫。

关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解读。

记得上初中时,政治老师曾告诉我们,是因为中国没有找到一条好的救国路线,使得国家看不到光明和希望,从而引发了列强的侵略。

而如今的政治老师则更多地从“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角度来解读这场战争。他们认为,八国联军之所以敢凌辱中国,根本原因在于当时中国的国力太弱了。

然而,以文史君之见,这些解读都过于简单和浮于表面。

其实究其根本,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更深层次的根源在于清廷内部的腐败和权力之争。

即便当时的清政府已经陷入了严重的内忧外患之中,但从上到下的官员们却没有反思和励精图治,依然贪污腐败、争权夺利,最终使国家机器运转失灵,酿成大祸。

慈禧的权力野心

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的硝烟散尽,留下的却是大清天朝上国梦想的彻底破灭。

曾经自诩海军实力天下无敌的大清帝国,在弹丸小国日本的挑战下,惨遭失败。那场战争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大清帝国内部深深的腐朽和无力。

当时战败的消息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许多仁人志士开始深刻反思国家的命运和未来。

他们意识到,如果不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中国将永远无法摆脱被列强欺凌的命运。

其中,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成为了改革的先驱。他们主张效仿日本,实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复兴。

这一主张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支持。

1898年,光绪帝接受了维新派的主张,决心发动维新变法运动。那场运动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尤其是西方列强,虽然他们曾经与清朝有过战争和冲突,但他们也看到了中国实施变法能为其带来的好处,他们纷纷表示赞同和支持。

然而,维新运动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就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掣肘和打压。

尤其是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他们主张继续推行洋务运动,坚守中国的旧制度。他们害怕维新运动会动摇他们的地位和利益,因此千方百计地阻碍维新运动的开展。

同时,内政大臣们也在慈禧太后跟前吹耳边风,抹黑维新派和光绪帝。

原本就顽固保守的慈禧太后,在听了洋务派大臣的谗言后,更是坚定了反对维新运动的决心。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毅然决然地发动了“戊戌政变”,废除了维新运动的大部分措施,并软禁了光绪帝。

洋务派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甚至试图废除光绪帝,另立新君。这一消息传出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各国驻京公使纷纷表示不满和抗议,他们以“拒绝入宫朝贺”为要挟,力挺光绪帝。

在他们看来,光绪帝是维新运动的倡导者,是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关键人物,也是他们能从中国获得巨大利益的基础。

与此同时,在当时的中国,民间涌现出了一支被称为“义和团”的农民起义军。

与其他起义军一样,义和团在最初阶段,也打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号,他们企图通过武装斗争来对大清施压。

然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剧烈变化,后来义和团逐渐调整了自己的目标和策略。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剥削日益严重,义和团开始转变立场,支持清朝抵抗外来侵略。

他们不再称自己为“义和团”,而是更名为“虎神营”,并将口号改为“扶清灭洋”,这一转变在华北地区引起了广泛的响应和支持,一时间声势浩大。

此前,西方列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纷纷支持光绪帝,直接威胁到了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洋务派的利益。

洋务派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决定采取反制措施。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慈禧太后看到了义和团背后的价值,开始拉拢和支持义和团运动,以逼迫列强们让步。

谁知道,对于一支乌合之众的义和团队伍,慈禧还是高估了他们。

义和团大多成员的思想极为偏激,在执行慈禧的旨意时,过分地盲目排外,仇视一切与洋人有关的事物。

义和团所到之处,他们疯狂地进攻教堂、迫害洋人、诛杀天主教徒,甚至毁坏电线、铁路等一切由洋人修建的设施。

随着时间的推移,义和团的运动愈演愈烈。他们甚至开始杀害那些为洋人工作的中国人。

还有,只要被义和团成员发现使用了洋人的怀表、雨伞、钢笔等物品,或者穿着洋人的衣服,乘坐洋人的车辆,就会被无情地杀害。

然而,对于慈禧太后来说,这正是她想要看到的结果。她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不惜将国家的命运推向悬崖边上。

八国联军进北京

这还没完,在洋务派盲目排外思潮的激荡下,慈禧太后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且错误的决策。

她竟然下令清军与义和团军队联手,对位于北京的外国公使馆发动了攻击。

这一举动,无疑背离了我国自古以来“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道义原则,显得极为偏激和不理智。

不久之后,悲剧接连发生。

日本公使馆的书记官杉山彬在北京的街头遭到了清军的杀害,这一事件震惊了国际社会。

接着,德国公使克林德在离开东交民巷,前往清政府总理衙门交涉公使撤离事宜的途中,也遭到了清军的伏击,不幸身亡。

他的首级被悬挂在东安门上,成为了这场冲突中最为触目惊心的牺牲品。

随后,清军和义和团对英国公使馆发动了更为猛烈的火攻。在清政府的这一系列过激行为下,八国联军终于忍无可忍,向京津地区发动了全面的进攻,战争正式爆发。

面对八国联军的强大攻势,我国军民虽然进行了殊死抵抗,但由于武器落后、指挥不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最终还是损失惨重,天津沦陷。

八国联军的军队在攻占天津后迅速增加到五万人,并向北京挺进。

得知这一消息后,慈禧太后惊慌失措。她一方面急忙调兵遣将前往抵抗,另一方面则挟持着光绪帝和众多王公大臣仓皇逃离皇宫。

1900年8月13日,除了董福祥部清军顽强抵抗之外,其他清军几乎是一触即溃。特别是荣禄部武卫军和载漪统辖的八旗兵,更是望风而逃,毫无斗志。

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犹如一群饿狼入室。他们原本只是出于利益而来,但此刻却胃口大开,贪婪无比。

与义和团一样,八国联军所到之处,无不是烧杀抢掠、奸淫妇女,犯下了无数的罪行,罄竹难书。

然而,在逃亡的路上,慈禧太后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权力。

她一方面派遣李鸿章与列强进行谈判,寻求和平解决之道;另一方面却掉转矛头,下令清军镇压义和团,试图将这场冲突的责任全部推给义和团。

这一过程中,中国军民的奋力反抗也让西方列强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顽强和“无限蓬勃之气”。他们意识到,想要直接殖民中国并非易事。

正如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感慨道: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由此,西方列强也有合谈意向,决定在中国扶持个代理人,以寻求长远利益。很显然,那个代理人就是慈禧太后。

但是,这一决定并没有给中国带来真正的和平与繁荣,反而使中国陷入了更加深重的灾难之中。

读者们,关于“八国联军侵华的真相”,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0 阅读:254

文史达观

简介:专注国学诗词,解读诸类文化。文史作者,传播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