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不参透这一点,很难幸福下去!

陈曼心理 2024-04-18 14:05:28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爱与被爱”的话题。

如今,在爱情中,人们似乎都变得越来越被动,不敢去爱,害怕受伤,仿佛先爱了,就变成了“低位者”,只有先得到爱,才算“拿捏”了对方,才能获得幸福。

可如此追求“被爱”,真的能让我们幸福么?

爱,不仅仅是激情和吸引,而是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中持续地创建、维系、经营亲密关系,这是需要付出心力与努力的。

爱与被爱,到底哪个更幸福?

答案一定是,爱更幸福。

因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永远都不如一个主动的给予者,收获更多。

一味地被动接受“爱”,以及不明白得到爱的前提是先付出爱,我们就无法收获真正的幸福。

1

什么是真正的爱?

在讨论“爱与被爱哪个更幸福”之前,我们先要弄清,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爱。

对于爱,人们有很多误解。

爱不是激情,不是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那么简单。

每个人都渴望与他人建立深度的情感链接,在这个过程中,爱就分成了两类——自恋式的爱与非自恋式的爱。

自恋式的爱,是指从自我为中心出发,渴望从对方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某些东西,或者说是拉近自己与自己渴望的东西之间的距离,渴望自己的一切都被对方接受、包容并喜爱的情感。

而非自恋式的爱,是愿意去付出和给予,愿意牺牲自己的一部分利益为对方奉献,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让对方变得更好的情感。

※注意,非自恋式的爱,不是完全的自我牺牲,不是为了对方,盲目付出,失去自我。

很多人看似为爱付出了全部,但本质上只是想要控制对方、留住对方。说到底,这还是想让对方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其实是自恋式的爱。

很多人最开始“坠入爱河”,都是自恋式的爱,觉得对方哪一点吸引到了自己,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多巴胺开始疯狂分泌,然后就爱了。

但自恋的爱,是不足以撑起漫长岁月里的柴米油盐与琐碎日常的。

随着时间流逝,激情终究会退却,我们慢慢地学会付出、包容、妥协,和另一半一起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这时,自恋式的爱会慢慢转到非自恋的爱,或者说,两者达到了一个让双方都能享受的平衡,这时候的爱,才是真的爱。

也就是说,自恋式的爱,只是很多人自我需求满足的工具,而非自恋式的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

就比如说,你因为对方很帅,爱上了他,你们结婚了。婚后你们共同对面琐碎的生活,你学会了付出、包容、自我成长。虽然偶尔你们也会有争吵,但更多的是相互扶持、相互妥协。

然后突然有一天,他毁容了,你最开始你爱上他的那个东西不见了。你会发现,在长久的风雨同舟、相互陪伴里,他的颜值早已变得不那么重要,即使他不再帅气,你依然还是觉得好爱他。

这,才是真的爱。

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曾谈到,“爱”的本质,其实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他说:“爱,意味着他把自身有活力的东西给予他人,给他人以快乐、兴趣、理解、知识、幽默、伤感——把他自身的一切充满活力的东西表现出来并具体化,这个过程充实了另一个人,他通过增强自己的活力感而提高了他人的活力感。

他不是为了接受而“给予”,而是给予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另一个人身上复活了某些东西,这些东西又反过来影响他。”

这就是创造爱的过程。

在给予中,我们体会到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干。我们的爱流出来,充实了另一个人,另一个人感受到爱,也回馈给我们爱,爱就流动了起来。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爱,其实是一种主动的行为,是一种强大的心理能量,是我愿意付出我的主观能动性,去让“爱”发生。

爱是勇气,是不在乎结果的启程,是我知道我的给予可能没有回报,但我依然愿意去尝试、去付出、去承担,从中去体验,去接受,去成长,去放下。

爱是决心,是我知道有一天多巴胺和荷尔蒙的分泌终究会退去,但我依然愿意穿过在柴米油盐的琐碎,捡起散落一地的鸡毛,继续爱你。

爱是给予,是我愿意抛弃掉我所有的自以为是,真正地站在你的角度上,去考虑你需要什么,并给予你之所需。

爱是担当,是我愿意去看见亲密关系里的所有问题,面对关系里的各种困境,并且积极地去处理、去解决。

爱是改变,是在不失去自我的前提下,我愿意打磨掉我的棱角,去包容你,甚至打破自己再重建,和你一起成长。

爱是理解,是我知道周围所有人,都是我自己的投射,我讨厌他们什么,也等于是在讨厌自己,我如果用爱理解他们,也是在爱自己。

爱是成长,是通过你,我照见自己,我看见自己的匮乏,自己的创伤,自己的局限,自己的软弱,我们各自疗愈,各自成长,最后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

爱是丰盛,是我透过你,知道生命的意义,因为爱你,我更爱这个世界,也更爱自己。

就像《爱的艺术》里说的那样:

“如果我真正爱一个人,我就会爱所有人,爱这个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另一个人说‘我爱你’,我就一定能够说:‘我因为你而爱每个人,我通过你而爱这个世界,我由于你而爱我自己。’”

这就是爱,是永不停止的自我成长,也是蓬勃昂扬的精神力量。

而幸福,就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发生了。

2

被爱,是一种“奢侈”的幸福

说完爱,我们再来说说被爱。

当我们在渴望被爱时,究竟在渴望什么?

其实,我们只是想在对方的关注中,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在被爱时,我们感受到自己是特别的、重要的、值得被爱的。

确实,这种感觉的确很幸福。

但这种爱,还停留在自恋式的爱的阶段,另一半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求,只是为了我们的感受而存在。

幸福,是什么?

幸福,不是幸运;

不是等着天上掉“爱”;

不是你什么都不做,就会有一个人无条件来爱你。

幸福,是主动创造的过程,是需要付出努力和心力去争取的快乐,是用心缔造出来的。

任何自己不努力,等待他人给予的幸福,都不是真的幸福,或者说,并不可靠。

其实,每个人都渴望被爱,这无可厚非。

但如果你觉得,被爱的幸福大过于爱的幸福,就等于说你觉得:

被动得到的幸福,大于主动创造的幸福。

这种想法,就很危险了。

这就相当于把自己放在了只能坐等施爱的弱势位置,等于把自己幸福的掌控权拱手让人。

爱,是一种“心理能量”。

如果一个人只想索取爱,说明他的“心理能量”其实是不足的,他的内里是匮乏的。

他缺爱,缺乏安全感,害怕受伤,他不敢付出,不敢给予,所以就只能通过索取爱的方式来填补内心的匮乏。

他没有感受过通过创造“爱”来获取幸福的经验,缺乏爱人的能力,所以没办法唤起他人心中的爱,只能通过索取、剥削他人的方式满足自己。

一方面没有能力创造爱,一方面又渴望得到别人爱,于是,他就只能把自己幸福的掌控权让渡给别人。

如果一个人的幸福,是依托于那个具体的人的存在而存在的,那么那个对象不见了,他的幸福也就消失了。

寄托在他人身上的幸福,就像是风雨中飘摇的小船,随时都有翻船的风险。

所以,不是说“被爱”不幸福,而是说,这种幸福是奢侈的,不是我们该去追求的。

如果你认为,爱只能来源于外界,来自于别人的给予,那么,你就会慢慢忘掉:幸福,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我们自己,也是可以有能力创造幸福的!

3

勇敢去爱,才能得到幸福

为什么爱比被爱幸福?

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付出比获得带来更多幸福,不是因为付出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付出表现了一种更向善的人性。

有句话叫:你所给予的,最后都会回到你身上。

这并不是说,你付出的爱,就一定能换来别人的爱,事实上,很多付出都是没有回报的。

而是说,我们通过给予别人爱,从而丰盛了自己。

就好比我们去攀登一座山,过程会很辛苦,我们也不知道最终能不能到达山顶,但沿途的风景就足以让我们快乐了。

在爱的过程中,我们修复填补了自己的创伤和匮乏,生出了自我成长的意愿,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式,长出了一颗强大的内心,拥有了巨大的心理能量。

我们学会了如何去爱别人、爱自己、爱生活,爱万物,爱这个世界……

而幸福,就藏在这个过程中。

你用慈悲的心对待万物,万物也会反过来滋养你。

“爱与被爱相比,哪个更幸福?”

这不仅仅是一道爱情的题,也是一道人生题。

它不仅仅在问,爱与被爱哪个更幸福?

他更是在问:

我们到底有没有主动努力争取幸福的勇气?

而爱,就是答案。

当你蜷缩着,抱着仅有的那点心理能量,不敢去爱,不敢去尝试,不敢去付出时,你只会越来越匮乏。

当你带着勇气,敞开胸怀,去付出、去接纳、去面对,去解决问题,你收获了体验和成长,收获了爱的能力,你变得既温柔又强大时,你就是最幸福的。

不仅仅是对待爱情,对待任何事物都一样。

《大鱼海棠》里有一段这样台词:

“人生就是一场旅程,这个旅程很短,我们不妨大胆一些,去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个梦……”

也许我们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但给予付出的过程,就足以充实我们的人生。

就连伟大的爱因斯坦,在写给女儿的信中都不仅感叹:

爱是最强大的力量;

如果我们想要自己的物种得以存活,如果我们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如果我们想拯救这个世界和每一个居住在世界上的生灵——

“爱”是唯一的答案。

0 阅读:13

陈曼心理

简介:专业解答情感问题,教你如何理性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