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公族——屈氏,楚国寿命最长的公族

六六六谈过去 2024-04-18 21:58:40

屈氏,是楚国公族中是非常特殊的存在。在春秋初期与若敖氏(斗氏与成氏),薳并列为楚国初期三大公族,春秋时期随着若敖氏灭族,其薳氏没落,屈氏虽遇打击,但却在战国时期又强盛起来,与景氏、昭氏并列为楚国战国三大强族。

屈氏源头

屈氏的源头为屈瑕,为楚武王熊通子,“官职”为莫敖,受封地为“屈”地,所以为屈氏。

关于楚国的社会形态,现在有一个主流的观点。即楚国是直接从原始社会(氏族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当然其中也伴有奴隶社会的影子。

楚国不同于于中原各国,在西周时期仍带有相当浓厚的原始社会部落制特征,尤其是在楚武王(楚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王”)即位之时,恰逢社会大变革的春秋前期,楚武王借此良机实行了众多政治举措以期改变楚国传统的部落制政治体制,进而把楚国带入到真正意义的国家轨道上。

比如楚武王时期,带有部落时期的特征——“二头政长”,其实就是“双酋长”结构。

部落时代,强大部落都会有二位以上有军事首领,一人在外征伐,一人在内守家,一人出意外,另一人可及时补上。

屈瑕的“莫敖”大概就是这么来的。

之前的文章中说过,“敖”是楚国酋长的称号,在阶级社会就相当于第二层级的军事统帅,至于第一层级就是“神职人员”,商朝时称为“大巫”,比如商朝伊尹能关商王太甲三年,就是基于“巫”的权力。

其实印度的“种姓制度”在奴隶社会十分常见,奴隶社会分四等,神职人员(巫),军事统领(国王),国人与(战争)奴隶。

楚武王学着周朝,称王后,将“神权”与“王权”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个“敖”的称号也就给了儿子屈瑕。

关于屈瑕的记录,是三场战争。

楚武王四十年(公元前701年),莫敖屈瑕领兵东行,以期与贰、轸两国会盟,与陨国一战,称为“蒲骚之战”,楚军获胜。

再之后就是武王四十一年(公元前700年)“伐绞之战”,楚国灭绞国。

楚武王四十二年(前699年),屈瑕领攻罗国,斗伯比见屈瑕有轻色,建议楚武王派兵支援,因主力都给屈瑕了,楚武王无兵,只得“辞焉”。结果屈瑕伐罗失败,屈瑕自缢谢罪。

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楚子辞焉。…………楚子使赖人追之,不及。

莫敖使徇于师曰:“谏者有刑。”及鄢,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以听刑。楚子曰:“孤之罪也。”皆免之。

楚武王在位五十一年,屈瑕在楚武王四十一年领兵征战,相当于楚武王在培养继承人,只可惜屈瑕没把握好机会,一战失败,失去了继承人的身份。

屈瑕自缢后,楚武王将责任揽在自身上,免除众人之罪,并在次年,亲率楚军灭了罗国。

在这之后,楚武王将屈瑕的儿子屈重升为莫敖,算是继承了其父屈瑕的爵位与权力。但“敖”一职权力过重,所以楚武王设置“令尹”一职分莫敖的权力。

屈氏人物

屈重

楚武王五十一年(前690年),楚武王征随途中死亡。令尹斗祁、莫敖屈重决定秘不发丧,并继续进军随国,逼随国签定“城下之盟”后,迅速撤军,并在渡过汉水,安全回到楚国领地后,才公布楚武王死讯。

这一系列操作,充分体现斗祁与屈重沉这种稳谨慎又颇有魄力的优异品质。因而在楚文王继位后,二人又得已重用。

屈完

屈重之子,《春秋》鲁僖公四年(前656年):“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

此事见于楚成王十六年(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春天,齐桓公为遏制楚国北进,亲率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联军南下压制楚国。

楚成王派屈完领兵抵抗,“(成王十六年)楚成王使将军屈完以兵御之,与桓公盟。”

齐楚二国不愿意开战,于是就出现“召陵之会”,屈完作为楚军主帅,也作为外交人员,与齐国谈判。

《左传》记载,屈完作为楚王的使者,先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此句是质问,楚与齐相隔很远,楚国没侵犯齐国的利益,你们齐国怎么远涉而来打楚国。

面对楚国的质问,管仲就搬出周王室给姜太公的权力,齐国打楚国的原因是“尔贡包茅不入”,没有给周王室上贡茅草,再就是”周昭王死在南方“,肯定是你们楚国搞的,所以才来打你。

屈完先是承认自己没上贡,表示来年马上上贡,再就是不承认周昭王之死与楚国有关,并且给出狠话——“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齐国要真的打楚国,可问问楚国大地的湖水与河水。

这就是一种警告。

“召陵之盟”后,屈完顺利完成任务。

上述例子可证屈完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才,尤其在外交上有相当突出的才能。此时的屈氏可能在向“文”上面转,这恐怕也是屈氏能长久存活下来的原因。

屈御寇、屈子赤角

屈御寇首次见于《左传》是在鲁僖公二十五年,即公元前635年,“秋,秦、晋伐鄀,楚斗克、厘塑窒以申、息之师戍商密……秦师囚申公子仪(斗克)、息公子边(屈御寇)以归。楚令尹子玉追秦师,弗及。’’

屈御寇,算是屈氏第四代人物,其职位不是屈氏传统的“莫敖”,而上“息公”,楚国灭息国,内迁息国贵族,然后派公族人员“县之”,此人称为“县公”,县公的地位仅次于令尹与司马。

屈御寇为息公,拥有息县军队指挥权,所以秦晋伐鄀国时,楚王派申公与息公去守鄀国都城商密,结果被秦军俘虏。

屈御寇被俘后,下任息公就是屈子赤角,此人也被称为息公子朱,始见于《左传·文公三年》:“楚师围江,晋先馔伐楚以救江。冬,晋以江故告于周,王叔桓公,晋阳处父,伐楚,以救江,门于方城,遇息公子朱而还。”

关于屈子赤角资料很少,有人说他是屈御寇的儿子,也有人说是屈御寇的弟弟等等。不过屈氏能连任“息公”,说明屈氏势力正稳步高升。

屈荡与屈巫

屈氏第五代,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楚、晋两国治兵于邲地,“楚子为乘广三十乘,分为左右。右广鸡鸣而驾,日中而说;左则受之,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养由基为右;彭名御左广,屈荡为右……赵旃弃车而走林,屈荡搏之,得其甲裳。"

屈荡在晋楚郑之战中担任“车右”一职,并与晋国将领赵旃搏杀而“得其甲裳”。而且“车右”一职十分重要,其云“戎右者,与君同车,在车之右,执戈、盾,备制非常,并充兵中使役,故云:掌戎车之兵革使,谓执兵著甲之使也。”

屈荡能当楚庄王的“车右”,足见屈荡(屈叔沱)在楚国的地位很高,从其能搏杀而“得其甲裳”还可看出其英勇善战的一面。

至于屈巫,则是一位“爱美人”的名人。

屈巫,又称巫臣,屈巫臣,为申公,其人多智,颇受楚王倚重。

楚庄王二十年(前594年) ,楚庄王伐宋归来,令尹子重请楚王赐予申、吕二县之田,申公屈巫反对,说;“此申、吕所以邑也,是以为赋,以御北方。若取之,是无申、吕也。晋、郑必至于汉。”

申县与吕县是楚国北边的军事重镇,可产出大量的军赋,抵挡北方的进攻,此二地断不可分封出去。楚庄王听从了。

屈巫多智,且受美女。

鲁宣公十一年(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破陈国,他见到夏徵舒的母亲夏姬十分美丽。楚庄王,司马子重,屈巫都想要。屈巫就一个一个劝,让他们放弃夏姬。

庄王欲纳夏姬,申公巫臣曰:“不可。君召诸侯,以讨罪也。今纳夏姬,贪其色也。…………君其图之!”王乃止。

子反欲取之,巫臣曰:“是不祥人也!…………天下多美妇人,何必是?”子反乃止。

屈巫一阵blabla道理,成功然悠住二人,本以为没二人竞争,夏姬就是自己的。结果楚庄王将夏姬给了连尹襄老(连尹是楚国官名,襄老是其名)。

襄老得夏姬没一年,前597年,邲之战,晋国将军荀首俘虏了公子榖臣、射杀连尹襄老,夏姬又成寡妇,屈巫的机会又来了。

屈巫告诉夏姬,让她回到郑国,自己要娶她,夏姬不应。后来又派人从郑国召唤夏姬,告诉她襄老“尸可得也,必来逆之”,夏姬为得丈夫连尹襄老的尸首,去了郑国。

前589年楚共王继位的次年,楚国打算发动进攻鲁国的阳桥之战,战前楚共王派屈巫臣去联络齐国,以便告诉齐国楚国联合的出兵日期。

屈巫臣趁此机会,经过郑国时,派副使把财礼带回楚国,自己带着夏姬先逃亡齐国,又逃到晋国,最后因为晋国大夫邵至的关系留在晋国做了臣子,“晋人使为邢人夫”。

此后,其子以邢为氏,称邢侯,自此屈巫臣便脱离了楚国屈氏家族。

屈巫臣的“背叛”行为,导致极不好的后果。楚共王七年(前584年),令尹子重,司马子反为报当年之仇,“杀巫臣之族子阎、子荡及清尹弗忌及襄老之子黑要,而分其室。”

屈巫大怒,发誓要“必令子罢於奔命”,即让子重与子反疲于奔命。

由此,屈巫建议晋国扶植楚国后方的吴国,并且屈巫亲自去吴国教授吴人战法军阵等等,史载“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通吴于上国。”

总之,屈巫是一个比较”另类“的楚人。对楚国确实忠诚,但不够绝对忠诚,在子重子反”分其室“之前,确实没做过损害楚国的事;对屈氏确实重视,但不绝对重视,跑到齐国,只带自己一家,族人全留在楚国,族人被”杀“之后,又十分愤怒,不惜助吴也要”灭“楚。

个人看法,屈巫确实是人才,大概只有楚庄王此类雄主可使用,楚共王子重子反确实不行。

屈到

屈氏算是大族,屈巫臣一支被”尽“后,由屈荡(屈叔沱)一支才成功取代了屈巫臣一支原有的地位,成为屈氏家族新的大宗,屈氏家族随即开始重新崛起。

屈到首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前558年》:“……屈到为莫敖……屈荡为连尹,以靖国人。”

屈到继承屈氏世袭的官职——莫敖,屈荡为连尹,此屈荡不是屈到的父亲,而是屈到的儿子,因二人同名。连尹是楚国中级官员的一种。

至于屈到史料记载的不多,只说他喜欢吃“芰”,俗称菱角。屈到死之前叮嘱后人祭祀他的,烧“芰”给他吃。

屈建与屈荡

《左传》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载:“(楚康王)复使蘧子冯为令尹,公子龋为司马,屈建为莫敖。”

屈建应是在屈到死后以屈氏宗子身份继任莫敖一职,在屈建继任莫敖的次年(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陈侯如楚,公子黄想二庆于楚,楚人召之。使庆乐往,杀之。庆氏以陈叛。”

面对庆氏叛乱,楚康王令“屈建从陈侯围陈”,最终屈建成功纳公子黄于陈。屈建作为莫敖还能领兵征战,说明屈氏已被楚王所信任。

又《左传》鲁襄公二十五年(前548年)载:“楚蘧子冯卒,屈建为令尹,屈荡为莫敖。”

这是屈氏首次做到楚国最高官——令尹,屈建为令尹,莫敖的位子就给弟弟屈荡了。楚王任命屈氏为令尹,主要是因为屈氏势力大受打击,家族根基尚不够牢固,楚王来这一手,必然会受到屈氏的全力辅佐。

如屈建为令尹不久后,就率军灭了舒鸠(今安徽舒城境)。楚康王因屈建灭舒鸠之功而赏赐他时,屈建却辞而不受,将此功给了司马蘧子冯。

再就是为晋楚和平,参加“弭兵之会”。

公元前546年,屈建参加宋国向戎主持的弭兵之会。屈建领兵前往,与会途中令全军戎装,不许御甲。

晋国大夫伯州犁就看不下去了,说;“合诸侯之师,以为不信,无乃不可乎?夫诸侯望信于楚,是以来服。若不信,是弃其所以服诸侯也。”

大意是;大家参加弥兵是因为不想再打仗的,但想和平,就得表现诚意,就得先御甲。

屈建很直白,说;“晋、楚无信久矣,事利而己。苟得志焉,焉用有信?”

晋楚本来没信誉,背后捅刀子的事多了。“弥兵”也是有利,晋国与楚国才参加。如果你们真有弥兵的想法,有“信”与无“信”并没有什么区别。

不得不说,屈建作为楚国高层,其话语确实老道。

屈申,屈生,屈罢等屈氏子弟

令尹屈建去世之后,楚灵王时期的屈申和屈生二人先后继任莫敖一职。

屈申见于《左传·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使屈申围朱方,八月甲申,克之,执齐庆封而尽灭其族。”。”

屈申率军围困朱方,可以看出此时期的屈氏家族除了莫敖屈建,仍有他人可以领兵出征,家族实力已经完全恢复。

然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楚子以屈申为贰于吴,乃杀之。以屈生为莫敖。”

屈申与吴国通好,被楚灵王所杀,由屈生继任莫敖。楚灵王在杀掉屈申以后即任命屈生为莫敖,可以推测出屈申生前应是担任过莫敖一职。

鲁昭公十四年公元前528年,楚王“屈罢简东国之兵于召陵。”

此事是公子弃疾造反成功,继任为楚平王,上任之初楚平王行“仁政”,恢复了不少诸侯国,此令是命令然丹和屈罢分别安抚救济楚国民众并与邻国结好以安定边疆。

屈罢,可算是一名屈氏地方官员。

战国时期屈氏成员

春秋与战国之际,史料缺失严重,很多屈氏成员的都不能确认其身份,不太好说。而且战国是时期屈氏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在楚国属于旧贵族势力,已阻碍了楚国正常以展。

屈宜臼

屈宜臼中楚悼王时期屈氏重要成员,代表楚国旧贵族的利益。

楚悼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2年),吴起被悼王任命为令尹并实施变法。吴起本人并不傻,在举行变法前,先拜访了楚国贵族的代表——屈宜臼。

“吴起为苑守,行县,适息,问屈宜臼……吴起目:‘将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屈公目:‘吾闻昔善治国家者,不变故,不易常……子不如敦处而笃行之,楚国无贵于举贤’。”

屈宜臼是反对吴起变法的,屈的意见还是“尊行祖宗之变”,并且从贵族中举贤臣。再之后就是“吴起变法”,吴起被旧贵族杀害,新任楚王杀旧贵族。

子华

关于子华的信息,见“楚威王问于莫敖子华”一文中,由于“莫敖”一职为屈氏世袭,所以可基本断定子华为屈氏成员。

屈丐,见于秦楚丹阳之战,“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余人,遂取汉中之郡。”屈氏成员屈丐领兵与秦战,战败身亡。

屈景,为楚国后期人物,《说苑》记载:“燕昭王问于郭隗日……居三年屈景闻之,从楚归燕。”屈景大概是对楚国政治绝望了,远走燕国。

除上面几人外,大家最熟悉的是屈原了,关于屈原得另写。

屈氏在楚国公族中比较特殊。其一,屈氏世袭莫敖一职,莫敖从春秋到战国其地位不断下降,但始终处于高层官员中,这也就保证了屈氏世代传承。

其二,屈氏在“文”方面有建树,比如屈完,屈巫臣还有屈原等等,他们都负责过楚的外交路线。

其三,屈氏的势力始终威胁不到王权。屈氏最大的一次危机是屈巫臣为美人,给屈氏造成极严重的后果。以上三点大概就是屈氏能成为楚国寿命最长公族的原因。

不过,屈氏的结果也与其它公族一样,被刘邦迁往关中,“(高帝九年)十一月,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与利田宅。”

0 阅读:7

六六六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