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眼再近80厘米就看不到的曾侯乙编钟,揭露曾侯乙竟是这样的人

元柏评历史 2023-03-03 23:56:03

1977年9月,在湖北随州城郊一个名为“擂鼓墩”的小山包上,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震惊世界的大事,沉睡于地下2430年的曾侯乙编钟得以重见天日。这是我国文物考古、音乐史和冶铸史上的空前发现……

图|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为什么差一点就长埋地下了?它又与它的主人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就差这80厘米,不然就看不到曾侯乙编钟了

1977年9月,武汉空军某修理所驻地一片繁忙景象,许多军人正在随县城关西郊擂鼓墩附近扩建厂房。关于擂鼓墩的来历是这样的,相传春秋时期楚令尹杜越椒叛乱逃到这里,楚庄王率师追击,到这里擂鼓进军,因此而得名。

施工现场有座小山包,东南距擂鼓墩县城两公里,依山傍水,是一处风水宝地。但是此时这里已经成为一个工地,当军人们开山放炮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大片质地松软的褐色泥土。

主管施工的副所长是个文物迷,他警觉到下面可能有文物古迹,立即向所长郑国贤做了报告。所长和地方政府取得了联系。

很快县里就派了一位搞文化的同志来到现场,因为这个人缺乏考古意识,看了现场觉得没什么特别之处,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告诉部队可以继续施工。

这个同志走后,郑国贤还是不放心,工程虽然继续进行了,他却根据现场情况又两次向随县文化馆报告,均未能引起重视。

“我们是爆破施工,怕不能再放炮了吧?”出于保护文化遗产的使命感,郑国贤对施工的监管越来越严。

至1978年2月,军方在褐土层下挖出了2米多长、1米见宽的长方形大石板,所长深感事态严重,立即下令停工,并再次向随县县委汇报。

这次县里牌经验丰富的文化馆副馆长王世振立即去现场查勘。王世振经过勘查,大吃一惊:“真的是古墓!这么大的墓从未见过。”

图|曾侯乙墓发掘现场

1978年3月19日,时任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兼文物考古队队长的谭维四,带着钻探专家赶到现场。

他们经过详细测算和现场查看,初步确认:“这是我国已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木椁墓,比马王堆1号墓大六倍,比江陵凤凰山168号墓大十四倍,构筑在岩石上——叫岩坑竖穴。”这种墓穴,在南方还是第一次见到。

谭维四当场拍着额头说:“好险,我真是惊出一身冷汗。开山炸石的炮眼,最深的几个距此墓木椁盖板只有80厘米了!哪怕再来一次轻微的爆破,这个古墓就彻底完蛋了。”

考古发掘工作就此展开,此后的发掘,更加举世震惊。

考古发掘队完成现场清理工作后,决定起吊墓葬椁盖板。“开棺了,擂鼓墩要出大宝贝啦!”消息不胫而走,人们奔走相告。

围观的群众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涌来,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有的群众甚至带上干粮和被褥,睡在部队营房门口,等开棺后亲睹祖宗留下的宝贝。

椁盖板均由60厘米见方的梓木做成,最长的达10.6米,重约4吨。部队支援的解放牌5吨吊车根本无法将盖子吊起来,最后征调了一辆黄河10吨大吊车,几经周折才把盖子吊起来。

图|曾侯乙墓打开时的情景

椁盖板揭开后,出现在人们眼前的并不是堆满宝藏的地宫,而是一片狼藉:所有的文物都浸泡在3米深的浑水里,一些棺木横七竖八地浮在水面上。

抽水作业很快就展开了,水面的下降,三段横梁和一根直立的木柱浮现在人们的眼前。浑浊的水面下看不清是何物。这时,一个发掘队员自告奋勇地爬上跳板,趴在水面上方顺着横梁往下摸。

“是编钟!我摸到一排编钟啦!”在这个队员兴奋地喊叫声中,人们惊喜万分,在场的考古专家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

狂喜之余,人们谁也没有想到,在横梁旁轻轻晃动的那根柱子,已经开始难承重负。

最早出现在墓室水面上的那根直立的木柱,待到水落石出时竟酿成了此次考古发掘中的千古遗憾。

原来,这根木柱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古乐器“建鼓”的支架,木柱贯穿鼓身垂直于地面,因此人们看到水面上的木柱时,建鼓已在水中耸立了两千多年,当积水逐渐抽去时,由于巨大的鼓身脱离了水的浮力,受腐蚀的木柱再也无法支撑鼓身的重量折断倒地。

导致这个问题的出现可能是因为曾侯乙墓椁盖板上的一个盗洞。在勘探之初,考古人员在曾侯乙墓中室上方的椁盖板上发现一个80厘米见方的盗洞,造成一根椁木塌陷和泥土涌入。

据发掘后的实际情况表明,曾侯乙墓所处地层位于地下水水平面之下,埋藏后不久地下水就已经渗入,千百年来保持了古墓室高度三分之二的水平位置,由于墓室内积水的形成是在盗洞被挖之前,所以盗墓贼当年无法进入墓室盗走文物。

墓室积水,不仅挡住了盗墓者,而且还从另一方面保护了墓中的大部分文物。历经2400多年,总重达2567公斤的65个大小编钟除少数几件因积水、震动掉落地面,其余全部整齐地挂在木质的钟架上,这不能不算是个奇迹。

这恰巧验证了中国民间的一句谚语:“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

曾侯乙是谁?他怎么有如此规模的编钟呢?

曾侯乙是西周时期诸侯国曾国的国君,姓南宫名乙,是西周开朝大将南宫适的后代,曾国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镇守南方的重要邦国。

图|博物馆里的曾侯乙还原铜像

曾国与楚国毗邻,而且相比楚国,曾国确实小得多。在强大的楚国政权下,摆在曾侯乙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

第一种向越王勾践学习,放下尊严,卧薪尝胆,等到最后时机一举吞并楚国,成就霸业。

第二种就是臣服,在楚国的保护下苟延残喘。曾侯乙选择了后者,不仅每个月进贡给楚国大量的财产和物品,还有曾国的美女。

作为一个小国的君主,没有历史学家对他感兴趣。因此,在没有书面材料的情况下,曾侯乙本人就是一个谜。

随着曾侯乙编钟等大量青铜器物的出土,专家们开始称赞他的财富,也被这些东西所震惊。震惊之余,专家们同时也给曾侯乙打上“心机男”的标签。

为什么这么说呢?

曾国虽然拜楚国为大哥,明显就是抱大腿的行为,但曾侯乙也不想被大哥给吞并。

曾侯乙给楚国进贡时,一直在耍心眼。他把从老百姓那里搜刮的财物一并给了楚国,而自己偷偷摸摸地留下了珍贵的宝贝。比如说编钟,这一整套的编钟在当时是极其少见的,曾侯乙就留给了自己。

除了编钟,其实还有个罕见的青铜器在曾侯乙墓出土,这就是曾侯乙尊盘。

图|曾侯乙尊盘

曾侯乙尊盘的做工也极其考究,盘上包括28条铜龙、32条铜蟠螭和成千的蟠虺。在圆盘下刻着铭文:曾侯乙作持用终,而在“乙”字的下面有很明显地擦拭的痕迹。难道这不是曾侯乙铸造的?

经过专家的考证,这个尊盘其实是曾侯乙的爷爷曾侯舆铸造的,铭文原来也是“曾侯舆作持用终”。而曾侯乙却将爷爷的名字擦掉,刻上自己的名字。这在春秋这个封建时期是大不孝的!

穿越千年的编钟仍然奏出美妙的音乐

曾侯乙编钟出土后,文化部文艺研究院的两位音乐家黄翔鹏等人闻讯赶来现场,对全套钟逐个进行测音。

测音结果是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5个八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时。

两千多年前的乐器竟有如此精妙的音域,在场所有人都高兴得手舞足蹈。

1978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这天下午,是历史上的第一场,也是唯一的一场曾侯乙编钟原件演奏音乐会在驻某炮师部礼堂举行。这是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重新向世人发出它那雄浑而又浪漫的千古绝响。

图|曾侯乙编钟复制版演奏

但那场独一无二的音乐会,是担了很大风险的,如果哪个编钟被敲坏了,那可是再也无法弥补的损失了。

重新复原的编钟重达10吨,木质横梁也是原件,它已经在水中泡了两千多年了,能否支撑得住是个未知数!那时部队礼堂的地板,能否担得起这样的重器?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人们在礼堂舞台的地板下层层加固。

那天礼堂座无虚席,音乐会以《东方红》为开篇,接着是古曲《楚殇》,外国名曲《一路平安》、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最后以反映共产主义的《国际歌》乐曲落幕。

音乐会持续了两个小时,演出结束时,现场听众竟一时“陷入痴迷”,数秒后,大家才恍惚回过神来,掌声雷动,许多人留下了激动的泪水。至此以后曾侯乙编钟作为国宝再也没有演奏过音乐。

1984年7月由湖北省博物馆、中科院自然科学院、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等七家单位成功地复制出形似声似的全套曾侯乙编钟。专家通过聆听和比较原件和复制品每个钟的音色、音高,并交替欣赏原件的录音和复制品演奏的《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浏阳河》《圣诞夜》等中外乐曲。

曾侯乙编钟——两千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极为罕见。

0 阅读:9

元柏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