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里的事情不断被证实,难道中国曾有那些生物,只是消失了?

小影时光 2024-01-12 21:49:54

在你的观念里,《山海经》这部被誉为华夏上古的神秘之作,全书反映了怎样独特的故事情节?它是一部收录众多天南海北罕见动物的百兽全书?

亦或是一部罗列华夏地理、九州万象的详尽志传?又或许,人们认为它是一本描绘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名士异兽的集子?

生活在科学尚未普及的古代中国,人们虽然会对《山海经》中所讲述的故事感到难以置信,但出于对先祖的敬拜,我们对《山海经》这部作品的历史地位仍给予了充分的认同和敬仰。

然而如今,与此同时,热衷于阅读和研究《山海经》的学人越来越多。随着科技的进步,千年甚至万年前的考古发掘成果也日渐丰富。

人们也逐渐对这部古老的奇书有了新的认识:《山海经》中的描述虽然充满了奇幻冒险,但它表达的理念和追求的精神却完全符合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思想观念,其故事内容也大都与当时实际的社会生态密切相关。

我们甚至可以说,华夏文明漫长而深远的思想传统,就源自于《山海经》的记述。

那么,《山海经》这部奇特的上古遗书究竟记载了些什么内容呢?我们又能从其中的文字、描绘中发掘出哪些关于文明起源的深层次含义?

对奇观现象的拟人化描述,如果我们把我国华夏民族文明的发展进程比喻为一个人的成长历程,那么《山海经》所记述的时期,便正好是我们远古祖先在呀呀学舌、懵懵懂懂的儿童阶段。

常见的情景是两个幼年的小朋友争论,一个说他今天吃了一个巨大如山的馒头;而另一个则会夸张地说昨天妈妈买的零食种类多如滩边的沙粒,无法一一数来。

《山海经》中类似这样夸大其词而带有儿童式叙事的部分比比皆是。例如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口中可以咽下大象的巨蛇,即是《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巴蛇。

然而,在这些神奇的上古巨兽中,最为知名的恐怕非“鲲鹏”莫属了,它羽翼浩渺,一飞冲天,摄人神往。虽然在《山海经》中并未直接提及鲲鹏,但在《庄子·逍遥游》、《列子·汤问》等这些先秦诸子百家的经典作品中,所描述的鲲鹏形象毫无疑问同《山海经》中的巨兽息息相关。

无论是巴蛇还是鲲鹏,《山海经》中描绘的神兽形象,其实都是上古先祖们根据当时所见动物特征进行畅想和化用的结果。

关于“化学”的理解,在古代东西方的文化传统中,人们对于人类起源的问题有着略微不同的看法。古希腊神话认为,人类文明由众神创造出来,奥林匹斯众神掌管着人间万物。

为了进一步发展文明,甚至有普罗米修斯盗取神火的传说。从这点可以看出,古希腊先民认为人与神之间不仅界限分明,而且存在着明显的对抗情绪。

神界有着人所无法窥探的绝对权威,人类想要生活得更好就必须与天神进行不断的斗争。然而在久远的东方,根据《山海经》的记述,华夏先民对此却持有完全不同的见解。

首先,《山海经》中对于宇宙万物和人类文明的创造,并没有描述神祇创造了什么,而是怎样“化”成了什么。

比如流传颇广的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并未说盘古创作了天地,而是形容他死后,尸体变化为了世间的山川河流以及诸般生灵。天地分化后便是女娲铸人。

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经》中女娲塑造人并非我们常说的泥土雕刻的方式,这其实是后来的诗人们的重新演绎。

在《山海经》的描述当中,人类始祖是由女娲的肠道所“化”来的。这里面我们可以理解为,女娲的肠道象征者她的子宫部位,“化”的动作其实就展示了女性怀孕生育的过程。

通过盘古开天和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我们挖掘出更多,《山海经》在创世部分想表述的思想便是:神与人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虽然先有神后有人,但人是神的后代,是神的演化。更进一步地,作为创世神,女娲和伏羲是以夫妻形态分别出现的。

这也反映了华夏古民族的社会哲学观,在他们看来,通过神话故事想要强调家庭道德、血统纽带的重要性。继而延续至今,中国人始终秉承血泊于水的家庭观念,以及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民族认同感。

以上所有的一切,都印证一个观点,无论《山海经》所记载的内容究竟是虚构的神话,还是真实的历史,至少可以证明,这部作品在当时已经被华夏人民认可,并视其为经典,由此得以代代传承。

当然也可以确信的是,哪怕在过去,现在,乃至未来,针对《山海经》书中所写内容真伪的讨论会一直持续下去。

但我个人认为,与其花费大量的精力在争端中,还不如投入更多的关注在《山海经》所传达出的智慧和哲理之上。

正像前文所述,《山海经》涵盖了时间、空间、世界、自然甚至人类诸多领域的千百问题,探寻我们文明之脉的起源何在,日月星辰、山川地皮又如何塑造出眼下的全貌。

更为重要的是说,篇篇写意山海,字字溢香华夏,《山海经》这部上古遗书里包含了中华文化独有的亲情观念,象征着中国人在基因之中天生的勤奋、善良、团结、和睦等优秀品质。

3 阅读:953

小影时光

简介:看世界,涨知识,一起探索末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