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唯一哑巴红军,未立过功建国后却授少尉,总理对他牵肠挂肚

陶陶读历史 2024-03-20 18:10:17
前言

在艰难的长征之路中,有一位特别的人。他没有任何功绩却在建国后被授予的少尉军衔,连总理也专门交代要好好照顾。

那么这位哑巴红军究竟是何来历呢?

风雨长征,偶遇红军

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摆脱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选择了离开中央根据地,开始了著名的长征。

他们穿越险恶的崇山峻岭、泥泞的草地和绵延无尽的河流,面临着严峻的自然环境和艰难的行军路线。

士兵们饱受饥饿、疲惫和疾病的折磨,但他们始终坚守信念,不畏艰险,一步步向前。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和遭遇,与敌人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牺牲。

他们不仅要面对敌人的围剿和追击,还要应对风雨交加、艰难险阻的自然条件。在艰苦的行军中,食物匮乏,士兵们常常只能靠野菜树皮充饥,用草鞋裹脚,历经千辛万苦。

1935年在四川大渡河谷,因当地地形错综复杂,所以急需一个向导。当肖士杰四处寻找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情况。

在一条偏僻的山路上,他看到一个憨厚、面容刚毅的壮年汉子站在路边,与其它行人不同的是,这个汉子并不躲闪,也不回应任何问题,只是用一种奇怪的“噢噢”声来回答。

肖士杰觉得这个汉子的表现十分反常,于是迅速报告给红军指战员。

指战员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场潜在的危险,因为敌人常常会派遣乔装打扮的探子混入红军内部,刺探情报。

为了确保中央领导人的安全和部队行动的机密,指战员决定将这个汉子带回部队进行审查。

汉子被带回部队后,始终保持沉默,只是继续发出“噢噢”声,让人匪夷所思。红军战士对他进行严密监控,仍然怀疑他可能是装聋作哑的敌人间谍。

汉子被要求随部队继续前行,途中虽然没有表现出任何恶意,始终让人感到不安。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审查,红军逐渐确定这个汉子并非敌人间谍,而是一位身患失语症的普通百姓。

红军对他的态度逐渐缓和,开始尊重他的身份,并试图帮助他。想让他返回家乡,不然一起跟着太危险了。但他比比划划说什么也不走。

最终,红军继续前行,这位聋哑人留下来跟随红军继续长征,成为了部队的一员。尽管他无法说话,但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和意志。

他勤劳能干,不怕苦,始终尽心尽力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背行军锅、担炊具,为部队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在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人员减员严重,每一个能够贡献力量的人都显得至关重要。

这位聋哑人虽然有着特殊的身体条件,却展现出了非凡的意志和勇气,成为了部队的榜样和鼓舞。

他的坚持和奉献精神也感染着身边的战友,让大家更加团结奋进,共同面对艰难险阻。

红军指战员和领导们对这位聋哑人的留下表示理解和支持,他们知道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每一个志愿者都是宝贵的财富。

这也展示了红军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弱者的关爱。他的坚持和付出,成为了长征历史中的一抹亮色,彰显了红军的团结和力量。

这位聋哑的红军战士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和胆识,在中央警备团炊事班工作期间,他肩负着重担,爬雪山、过草地,展现出了惊人的耐力和毅力。

虽然身体条件有所不同,但他的勇气和坚韧打动了身边的战友,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认可。

成为部队炊事班的一名挑夫,让这位特殊战士成为了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特例。

他在艰苦环境下的表现,不仅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也为聋哑人参军树立了榜样。他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拼搏精神,更彰显了人民解放军的伟大和无私。

无声坚韧,红色情谊

这位聋哑战士身处恶劣的环境中,却始终坚定地跟随红军部队,与同志们共同面对艰难险阻。

在大雪山的严寒高山之间,他用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一步步踏过雪山,肩负着沉重的责任和使命。

挑夫和炊事员在行军中承担着沉重的负担,大铁锅的压力让他们的身体承受着巨大的负荷。

在半山腰的险峻路段,战士小李面临着被狂风吹倒的危险,就在他岌岌可危的时刻,聋哑战士挺身而出,用自己坚实的身体支撑住小李。

将沉重的行军锅转移到了自己的背上,那20多斤的大锅加上其他炊具,在聋哑战士的背上形成了一座沉甸甸的负担,仿佛承载着整个部队的期望和信任。

众人目睹这一幕,无不为聋哑战士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所感动和赞叹。从此刻起,行军锅成为了他背上的一部分,始终伴随着他穿越险恶的长征路途。

在漫漫征途中,聋哑战士始终坚守在部队的最后,默默承担着沉重的责任,传递着对战友们的关怀和支持。

聋哑战士的背上,不仅承载着行军锅和炊具,更背负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信仰。

他的坚韧与毅力,成为了整个部队的榜样和动力,激励着每一个战士向着胜利的彼岸前进。

这份无私奉献与坚定信念让人感动,也让革命事业更加辉煌壮大,铭记在革命史册之中,永不磨灭。

在长征途中遇到敌机突袭时,就在聋哑战士身旁发生了爆炸。行军锅虽然罩住了他的头部和背部,但并未能保护到他的双腿。

伤口深可见骨,需要缝合20多针。幸运的是,行军锅挡住了一部分弹片,避免了更加严重的伤害,铜锅上留下了几个陷坑,但这些伤痕却成为了他革命道路上的勋章。

聋哑战士并没有被伤势打倒,相反,他迅速适应了长征中的艰难环境和动荡的军事生活。

在艰险的长征路上,聋哑战士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奉献,他的勇敢与毅力成为了部队的楷模。

他展现出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赢得了红军指战员们的喜爱和称赞。在这个革命大家庭中,他感受到了战友间的温暖和支持,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他心中,激励着他继续向前。

一次过草地时,班长肖士杰不慎落入泥潭,面对危险,他想尽快脱身以免影响战友们,毅然示意他们离开。

然而,聋哑战士却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展现出了令人动容的拯救之举。聋哑战士迅速把背上的行军锅,放置在泥潭中。

然后自己冒着危险站进泥潭中,用绳索将一端系在行军锅的把手上,另一端递给岸上的战友。

随着绳索的牵引,他勇敢地划向肖士杰被困的泥潭。众战友齐心合力,把肖士杰从泥潭中救了出来。

他的善良与勇敢让人铭记于心,成为了长征途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是革命事业中闪耀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革命者的高尚品质,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友情与拯救之歌

革命荣耀,授予军衔

长征即将结束时,聋哑战士终于穿上了军装,戴上了有红五星帽徽的八角帽。

他激动地左顾右盼,想要与别人一同分享欣喜一般。满怀喜悦地摸索着这一身革命的标志,仿佛触摸到了革命的力量和荣耀。

这份特殊的装束让他心中升腾起对革命前途的无限向往,同时也坚定了他内心深处的信念。

这位聋哑战士将这顶缀有红五星帽徽的八角帽和那对红领章视为珍宝,是长征路上给予他的最宝贵的礼物之一。

在他终生的岁月里,这些物品成为了他最为珍爱的收藏,代表着他参与革命、战斗和牺牲的珍贵回忆。

每当他独自观望着这些革命标志,都能感受到那段艰辛卓绝的长征历程,激励着他继续坚定地前行,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这些红色标志不仅是外在的装饰,更是他心灵深处的庄严誓言和坚定信念的象征。

在他的守护下,这些珍贵的物品见证着革命的光荣历史,也见证着聋哑战士对共产主义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

聋哑红军在长征和革命战争中展现出的勇气、忠诚和牺牲精神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和嘉奖。

他所获得的少尉军衔、八一勋章和八一奖章,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崇高荣誉,更是对他所代表的革命精神的崇高褒奖。

这些荣誉的授予,他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军队的光荣史册上。到最后经过走访调查,终于得知了这位“聋哑红军”的名字——熊世皮。

结语

哑巴红军的坚毅和忠诚展现了革命战士的高尚品质。尽管身患残疾,他依然毅然投身革命事业,用实际行动践行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他无声的奉献和顽强的意志,展现了革命战士不畏艰险、无私无畏的崇高品质,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哑巴红军的故事告诉我们,信仰和理想能够赋予人们强大的力量。尽管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他们始终坚守初心,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而努力奋斗。

他们的信念如同明灯般照亮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他们战胜困难,不断向前。

他们的无私奉献和英勇牺牲,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书写了革命的壮丽篇章。

哑巴红军的故事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和铭记历史,尊重每一个为国家和人民利益付出的英雄。

他们的奋斗和牺牲为今天的和平与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应当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缅怀先烈、传承革命精神。

在革命的道路上,他们并肩前行,携手战斗,最终赢得了胜利。他们的坚韧不拔、无畏牺牲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成为革命历史中闪亮的一页,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哑巴红军的故事让我们深刻领悟到,团结合作、共同奋斗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关键。

在革命斗争中,哑巴红军依靠团结一致的力量,克服了各种困难,取得了胜利。历史的光辉并非虚无缥缈,而是由一位位普通人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奋斗组成

0 阅读:102

陶陶读历史

简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