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医大胆预言百年后的中国,鲁迅怒斥胡说八道,如今全部应验

陋室文史 2024-02-22 11:41:35

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地铁四通八达,机场熙攘往来,世博会里,世界各国的游客人满为患……

此景描绘的并不是十多年前真实的上海,而是一百多年以前的一位清朝郎中编写的幻想小说中的情节。

郎中名讳陆士谔,小说名为《新中国》。

从这部小说的名字不难看出,作者幻想中的未来,大清不再是任人宰割,黎民百姓不再是活得水深火热的东亚病夫,而是一跃成为了比肩列强的大国。

在《新中国》中,陆士谔的对未来上海的美好幻想和一百多年后的现实过于相似,仿佛他真的亲眼见识过新中国成立多年后的繁荣景象。

在晚清一度引起过巨大轰动,当代读者甚至认为《新中国》不是科幻小说,而是预言。

不过,晚清文坛对陆士谔的作品褒贬不一,鲁迅先生甚至公开批评这本小说“完全是空想的白日梦,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陆士谔——医生的写作梦

按照晚清时期,社会主流意见的评判标准,陆士谔显然算不上一个合格的医生。

毕竟医生干的是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事,哪有不专研医术,整天胡思乱想,看各种乱七八糟的小说杂记的医生?

可偏偏陆士谔就是这么一位医学和文学上,都取得了成功的天才。

他的虽然志不在医学,但却跻身上海十大名医之流;

而他的文学造诣就更不得了,虽然留下的作品不多,但部部都有着跨时代的意义,甚至历经百年仍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江苏青浦,陆士谔降生在了一个落魄寒门之家。

两江读书人多,陆家也是书香门第,祖上从明朝就有人做大官,每代人几乎都有举人进士,但到了陆士谔出生的时候,陆家的情况已经一天不如一天。

原因无他,陆士谔的父亲似乎没遗传到祖宗的天分,读了几十年书只勉强得了个秀才,为了谋生,陆老爷子拜师学医,成为了一名乡野郎中。

尽管家道中落,父亲仍然没放弃书香门第的矜持,尽力供养陆士谔从小上私塾,希望儿子能实现自己的夙愿,考取功名重振家业。

不过,陆士谔从小就表现出了叛逆心,上学的时候,他不爱看圣贤书,反而喜欢私塾先生禁止学子看的闲书杂记。

四书五经没读进去,《三国》、《水浒》等看了不少。

也许,正是求学时广泛阅读的机会和自由的阅读经历,为陆士谔从小奠定了不僵化、不教条的文学气质。

这才能让他在投身文坛后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新中国》。

《新中国》——立宪四十年

成书于1910年的《新中国》,却有着当代流行穿越文化的开篇——主角的南柯一梦,眼睛一眨,直接从1911穿越到了1951年,也就是“宣统四十三年”。

作者以自己的第一人称视角为主体,亲自扮演主角“陆云翔”,以一个满清遗老的视角,亲眼见证四十年之后日新月异的“新中国”的巨大变化。

1910年的上海,在整个清朝已经算得上繁华。

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守旧落后,上海因为洋人和外资,算得上旧中国少数几个和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城市。

但在主角陆云翔的眼中,1910年的上海和1951年的上海一比,只能算小巫见大巫。

1951年的上海,大街上到处张灯结彩,商店里琳琅满目的货品,低矮的民房全部变成了高耸的洋楼,又脏又破的土路被柏油马路所取代,老百姓来来往往,整个城市生机勃勃,极尽繁荣。

书中最大的看点,莫过于作者发挥了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不但为“新中国”的构建了一副物质基础和基建设施发达的美好愿景,更是幻想了一个全新的社会面貌:

旧中国贫弱、落后的局面焕然一新,腐朽的清政府官僚体制,被自由民主平等的社会体制所取代。国家内部,封建剥削和官僚压迫消失,大清国的人民得以过上好日子;国家外部,洋人再也不敢侵略中国,中华实现了民族独立,大清变成了能和列强平起平坐的大国。

可以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陆士谔书中所描绘的“新中国”,本质上只是对清政府腐朽无能,百姓过得水深火热,列强对中华的侵略殖民等悲惨现实的一种逃避与幻想。

但在一定程度上,《新中国》也反映了晚清爱国知识分子,对未来的忧患意识和乐观自信,因此受到了广泛的称赞,成为了晚清著名的短篇小说。

鲁迅先生的贬和褒

在《新中国》书中,陆士谔描写了一场在浦东举办的“万国博览会”,让大清重现了汉唐时期万国来朝的强盛。

同时,陆士谔也杜撰了新时代上海市的地铁网络,水下隧道,跨江大桥,这些在晚清时期,绝大多数中国人想都不敢想的工程奇迹,极大的震撼了当时的文坛。

而,陆士谔幻想的这些美好情景,在共和国成立之后都逐渐成为了现实,浦东真的举办了世博会;地铁网络和地下隧道等,也成为了人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便利设施。

难怪现代有人称陆士谔为穿越者——他的预言太准确了,《新中国》这本书和新中国的现实如此贴切,简直是奇迹!

不过,当时的文坛并非全部对此书大肆赞扬,鲁迅先生就曾怒批这本书“胡说八道”。

鲁迅先生的特殊经历导致他对旧中国的残酷社会现实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因此他认为不经过彻底的革命改造,陆士谔书中描绘的乌托邦式的美好幻想就完全是胡扯。

鲁迅在海外留过学,见识过大清和列强之间的差距,更清楚旧中国的问题不止是经济的问题,更是生产力的问题,政治制度的问题。

因此书中,陆士谔把这一切都建立在清政府的基础上,通过立宪就能把旧中国建设成为比肩列强的大国,鲁迅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虚空美梦。

不过,鲁迅先生并非认为《新中国》毫无优点,至少对于“现代化”的描写鲁迅是认同的。

在完整阅读整部小说,并且深入了解了陆士谔之后,鲁迅一改原有的态度,公开在报纸上对陆士谔道歉:

“《新中国》此书确有可取之处,之前是周某武断了。”

无论如何,这其实都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为国家未来担忧的体现,好在如今的新中国把这一切都变为了现实。

69 阅读:47957
评论列表
  • 2024-02-23 14:54

    鲁迅与郭沫若都是读坏师生,毫无理念学识,毫无政治远见,特别是郭沫若,一个摸金校尉,可耻。

    用户17xxx23 回复:
    是个愤青,太极端。
    东昆仑 回复:
    鲁讯亦是易学高手,他主张能之示之不能,主张法家冶世!
  • 2024-02-24 18:43

    鲁迅先生说得一点没错啊?以大清君主立宪为背景,要实现这个场景本来就是痴人说梦。

  • R-one 29
    2024-02-23 01:02

    超前的思想,很难被人理解的。

  • 2024-02-25 13:06

    标题这样标新立异,真的不好,明明鲁迅说的是,大清国通过改革成为强国是胡说八道,没有说是畅想未来的场景胡说八道,这作者的标题这样故意误导,才是胡说八道…

    用户10xxx16 回复:
    这就是为了博眼球胡说八道了,鲁迅先生的大才岂是他们这些宵小可以度量的[得瑟][得瑟][得瑟]
  • 2024-02-23 08:47

    不用拍电视剧了,因为我们就活在电视剧中

    闯荡 回复:
    哈哈哈哈
  • 2024-02-24 03:18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长年生活在深山里的人,连对方人都未见过,怎么预见到未来他们会怎么样和结局呢?俗语说信则有,不信则无。现实却是信则有,不信也有,因为本来或未来就是这样。

    永烁星光 回复: 泯灭
    1825年第一台盾构机开始工作,1863年第一条地铁通车,1879年第一台电力机车试运行,1851年第一次世博会,1573年意大利罗马天主教执行一夫一妻制婚姻法。陆士谔1910年创作《新中国》,他的设想就是把外国的东西放到中国……
    泯灭 回复:
    有个鸡毛,那是一百多年前
  • 2024-02-25 15:41

    我相信一个人的想象可以最大限度接近真实!

  • 2024-02-25 21:52

    还是还珠楼主厉害,他的仙侠风现在很盛行

    zht 回复:
    晚清民国的武侠小说家的作品是当时民众喜闻乐听的,是当时的流行文化之一。
  • 2024-02-23 17:09

    终究是南柯一梦

    谢顺国 回复:
    对现实不满啊
  • 2024-02-27 22:44

    你们不要脸!什么都扯上鲁迅生先。

  • 2024-03-09 17:44

    真把国学学好了,预见一些东西也不是啥难事。

  • 2024-02-26 08:53

    语无伦次,

  • 2024-03-03 21:56

    鲁迅什么先生?一些作为安的什么心,

  • 2024-03-14 05:11

    这个水平,只能取消关注。

  • 2024-03-22 17:34

    颜色

  • 2024-02-25 21:53

    正常

  • 陆先生这部书籍写的很有设想力。[点赞]而今读这部书,也要出于自尊自强的心态俯瞰群雄,这样才是良性运用提倡了作者的本意。

  • seam 1
    2024-03-04 11:29

    鲁迅有这个想法也没错,毕竟那个年代的中国确实看不到什么希望。谁能想到后面不过用了40年就翻天覆地了

  • 上海明清时代就是宽敞的石板路,后来也有漂亮的石头台格路,根本不是烂泥路,观望列强也不要过于自贬,自己想想如果明清路是这个样子能有繁忙的交通商贸吗,可能吗

  • 2024-03-04 15:17

    家族能追溯到明朝,差不多就是陆家嘴的陆了。

  • 2024-03-03 00:22

    他周某武断了,和我鲁某人又何干

陋室文史

简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