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书圣”的王羲之,为何一生都不得志?背叛家族让他失去了根

醉薇谈历史 2023-10-20 07:34:01

伟大的人物往往都是在去世后若干年,才被后人意识到他的价值所在。王羲之也是,他在世时名气还不如其子王献之,直到唐宋,经李世民、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等人的推崇,才奠定了他的“书圣”地位。

艺术家的成就离不开生长环境的熏陶,王羲之能成为最伟大的书法家,就跟他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

王羲之出身于琅琊王氏,由于西晋的“八王之乱”,王氏家族“衣冠南渡”,举族搬迁到建邺(南京)定居。王氏家族的故居就在秦淮河乌衣巷,如今王氏与谢氏家族的“王谢堂”已经是秦淮河著名景点之一。

王氏家族之所以能成为东晋第一豪族,得益于王羲之的两位堂伯父——王敦、王导。王导一手策划了晋元帝司马睿的南下,并与王敦一起将司马睿推上了皇位,由此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然而,王羲之这一家却没有享受到太多家族的阳光普照,因为他的父亲王旷在他6岁时就失踪了。

大活人怎么会失踪?据史书记载,永嘉三年(309年),刘聪兵围壶关,王旷奉命率兵3万前去增援,却被打了个全军覆没,王旷不知所踪。

按正常逻辑,战场上失踪大概率就是牺牲了,可史书居然说是“失踪”。从后来王羲之留下的文稿中,人们猜测王旷极有可能战败被俘,死在了匈奴人那里。唐朝编写《晋书》时,作为王羲之的小迷弟,李世民要求编者隐藏了这段历史。

王羲之曾经感叹:“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我王羲之命不好,从小没有得到父亲的教诲,由母亲和哥哥抚育才长大成人。

不过从后来的经历看,我觉得王羲之的感叹另有深意:父亲的意外让他在仕途上遭遇了重大挫折。

不过,父亲生前还是给王羲之种下了一颗种子——书法,原来王旷就是一位书法家,尤善隶书、行书。

王羲之还有一位名气更大的启蒙老师,即他的叔叔王廙。王廙被世人称为江左第一书画大家,尤其擅长飞白体,还是晋明帝司马绍的书法老师。

王羲之还有一位在书法上更有名气的启蒙老师,即他的姨妈卫铄,史称“卫夫人”。

卫夫人出身河东卫氏,即西汉外戚卫青的后人,西晋名臣卫瓘就是卫夫人的堂叔。卫夫人满门都是书法家,她的父亲、丈夫都是一流的书法大师。

卫夫人师承曹魏书法巨擘钟繇,是我国最伟大的女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在她的悉心指导下,王羲之的书法水平突飞猛进。

于是王羲之难免年少轻狂,小尾巴翘得有点高。大约在十几岁时,王羲之第一次远游至洛阳一带,亲眼见识了蔡邕和张昶的碑帖,那点小傲娇顿时被惭愧所替代。

回到金陵后,王羲之一抛浮躁之心,潜心研究技艺,他的书法水准再次跃升了一个台阶。

少年的王羲之醉心于书法,似乎忘记了凡尘,他变得寡言少语,沉默木讷,在横行霸道的王家子弟中显得那么的不起眼。

有一年,时任太子少傅周顗来王家做客。这位周先生是东汉名士,那句“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中的“伯仁”就是指周顗,周顗的侄女就是王羲之的大嫂。

在那天的宴席中有一道菜叫“牛心炙”,它是主人献给尊贵客人的“大菜”,周顗却将它送到了坐在最角落里的王羲之面前。在座的金陵名士们都大吃一惊,从此王羲之名声大振。

王羲之二十岁那年,还因为自己的“无欲”赚了一个名门老婆。

那天,时任中书令郗鉴来王家选女婿,王导将消息告诉王家子弟,让他们准备接受“验收”。高平郗氏也是著名的王族,郗鉴位高权重,这门亲事吊足了王家子弟们的胃口,于是一个个精心打扮,试图攀上一个好岳丈。

郗鉴在“王家大院”转了个遍,回头对王导说:“你们王家子弟确实个个都很优秀,那个露着肚皮躺在东床的年轻人气度不凡,他就是我要选的佳婿。”

那位“坦腹东床”的小伙子就是王羲之,很显然,王羲之根本不认为自己会中选,或者根本无意参选,所以他毫无准备,竟然懒洋洋地露着大肚皮。

但人的气质不修要修饰,郗鉴恰恰看中了王羲之的洒脱不羁,于是王羲之抱得美人归,留下了“东床快婿”的典故。

王羲之的夫人郗璇也是个书法家,被誉为“女中仙笔”。郗璇是个性情刚烈豪放的女子,有一次她居然怒吼自己的弟弟们“你们少来王家”。

发生了什么事呢?原来王家有点“势利眼”,只要谢家人来,他们都搞得跟过节似的隆重,而郗家人来就以很普通的礼节接待。

为什么会这样呢?门阀家族嘛,是要讲求身份对等的,郗家虽然也是豪族,但跟谢家相比就差了一个档次。王、谢不光有政治利益的交换,还有姻亲关系,比如王羲之与郗璇的儿子王凝之,就娶了著名的才女谢道韫。

郗璇不愿意看到弟弟们遭受“冷遇”,暴脾气的她用这种方式向夫家开了火。

当然,这不代表郗璇与王羲之的婚姻关系不和谐,事实上,王羲之的七儿一女都是郗璇所生。

婚后的第三年,22岁的王羲之在岳父和叔父的推荐下走上了仕途,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秘书郎,一份相对清闲的差事。

仅仅四年后,王羲之被调任临川太守。临川是个穷乡僻壤的地方,据说王羲之在那里的政声不错,但没有具体事迹,估计也就是个“贴花”的手法而已。

不久王羲之因为母亲去世而去职守丧,暂时告别了官场。31岁那年,王羲之做出一个重大决定,出任镇西将军庾亮的幕府参军。

什么说这是一个重大决定呢?原来庾亮跟王导关系不睦。

庾亮出身于颍川庾氏,他的妹妹就是晋明帝的皇后、晋成帝的皇太后。以前东晋是“王与马共天下”,自从庾氏“插足”后,两大家族就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王羲之为何会“背弃”家族投身到敌对阵营?史书未做解释,但我们隐约可见王羲之在家族内的地位低下。

这件事惊动了两位大佬,一位是王导,他亲自登门劝王羲之“迷途知返”,不要去武昌任职,结果被王羲之拒绝了。另一位就是他的岳父郗鉴,郗鉴见女婿心意已决,很理智地建议王羲之扮演王导和庾亮的和事佬角色,将坏事做成好事。

事实上,郗鉴就一直扮演者王、庾之间的协调者角色,如果不是他,王导早就跟庾亮撕破脸了。

王羲之有什么作为,史书不见一字,应该没有任何成果。四年后庾亮病逝,王羲之失去了靠山,此后几年他的履历语焉不详。我个人猜测,那应该是他很不得志的十年。

郗鉴为何不出手帮女婿?因为郗鉴也去世了,还比庾亮早了一年,与他同一年去世的还有王导。人生争来争去,总归都要化作尘土。

随着前辈们的恩怨结束,王羲之在他48岁那年出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右军将军”其实是个虚职,代表身份,所以后人都称他为“王右军”。

两年后的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位好友,在会稽山兰亭举行“修褉”仪式。饮酒作诗是修褉仪式后必不可少的节目。

于是一群人喝得东倒西歪,诗词美文汩汩而出。王羲之借着酒兴挥毫泼墨,给这些《诗集》题序,那篇震惊书法界几千年的《兰亭集序》行草轰然出世了。

第二天一早,王羲之酒醒过来时被自己的作品吓了一跳,他试图再次书写,却怎么也无法写出那股神韵了,因此那份涂涂改改的《兰亭集序》成了无法复制的传家宝。

就在王羲之名声大噪时,他却突然在父母的坟前发下重誓:此生永远不再做官!

事实证明王羲之食言了,三年后他接受谢万的邀请出任西中郎将,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豫州刺史。只是这份职位也没维持太久,谢万不听王羲之的劝告,结果被废为庶人。

这段经历告诉我们,当初王羲之的辞职并不是真心,而是因为某些外来因素的打压而变得灰心丧气,其内心的渴望其实没有被浇灭。

其实从王羲之与谢家联姻,以及后来替小儿子王献之向郗家低声下气地求婚,就可见他很想出人头地,辞职只是他激愤之下的非理智行为。

纵观王羲之这一生,他在书法艺术生确实是个天才,但在官场其实并没展现出任何才华。或许就是这个原因,王导并没有给予王羲之满意的仕途,以至于他怒而转投王家的仇敌庾亮。

在古代以家族为利益之根的社会,王羲之的这个举动无异于自绝后路。尽管有岳父的呵护,王羲之依然没有扮演好王、庾两家的协调者角色,因此他的仕途不顺也就不难理解了。

升平五年(361年),即给王献之求婚的第二年,王羲之病逝于会稽,享年58岁。

王羲之的这一生,他自己应该是充满遗憾的,但如果他知道自己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估计给个皇帝都不要。

0 阅读:0

醉薇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