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身家百亿的企业家,如今却沦为逃犯远走海外。他的名字叫陈鸿道,当然比他更出名的是他曾经的品牌,王老吉和加多宝。
这两款凉茶品牌在国内市场一直打的热闹,以至于直到今天都有不少人难以辨认究竟谁才是正品。
只不过可以确认的是,在2010年以前,中国是只有王老吉这一个牌子的红罐凉茶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原本完整的王老吉如今分成了两家呢。
陈鸿道作为企业的原董事长,又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本期创始人观察就来带大家了解,陈鸿道和王老吉的故事。
百年凉茶在聊陈鸿道本人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王老吉这个品牌的来历。早在清朝年间,广州的一位名叫王泽邦的老中医发明了一种清热消暑的凉茶,在当时的两广地区都十分流行。
由于老人绰号阿吉,于是他干脆就将凉茶取名为王老吉,这就是王老吉这个品牌最早的来由。
时间来到新中国,经历了近一个多世纪的沉浮后,王老吉这个品牌依然存在,但由于期间闹过一场分家,让家族的一脉远走香港,凉茶的配方也被带了过去。
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内地的王老吉被国企收购后就没怎么发展过,而香港的王老吉则一直是小打小闹,可以说混的都不太行,直到咱们本期主角陈鸿道的出现。
陈鸿道是一名广东企业家,在改革开放初期便通过做批发商致富,作为一个老广。陈鸿道也很爱喝凉茶,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陈鸿道打听了一下王老吉这个经典凉茶的现状。
在得知经典品牌如今因为分家而没落的消息后,他认为这或许是个不错的商机。于是陈鸿道在1990年前往香港,找到了远走海外的那一支王老吉,打算将传统凉茶带入现代市场。
王老吉的崛起来到香港后,陈鸿道很顺利的就拿下了王老吉的配方。原因也很简单,当时香港的凉茶生意几近饱和,香港王老吉的发展已经近乎停滞,有人愿意花钱接盘他们当然高兴。
于是配方到手后,陈鸿道就打算回到内地建厂生产。但此时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他虽然搞到了和内地无异的王老吉配方,但王老吉这个品牌的使用权可不止他一个人有。
要想让自家的王老吉顺利走进市场,就必须拿下国企那一关。在出手之前,陈鸿道就做了充分的调查,他了解到当时拥有王老吉的国企是广药集团。
此时的广药正将精力都放在药品研究上,对王老吉这个跟饮料差不多的凉茶并不上心。于是在1995年,信心满满的陈鸿道来到了广药集团。
陈鸿道表示希望租借王老吉品牌的使用权,还开出了450万元的“天价”。这让广药集团相当满意,当即就同意了陈鸿道的交易。
终于摆平了所有障碍后,陈鸿道终于可以开始生产和销售王老吉凉茶了。为了区别于王老吉这个早就存在的品牌,陈鸿道将公司的名称注册为加多宝,王老吉商标只是租借使用。
起初王老吉的销路还不错,作为经典凉茶品牌,在两广和浙江一带的销量都很不错。但没过多久,王老吉的发展就陷入了瓶颈。
原来喝凉茶是中国南方一带,尤其是广东那边的习惯。而中部和北方的省份此前并不熟悉凉茶,并且那边的消费者对这种带有药味的奇怪饮料感到抵触。
这就让王老吉的市场局限在了南方,那么陈鸿道是用何种办法,让这种“怪味药茶”,成为日后全国家喻户晓的知名饮品的呢?
分家闹剧经过一番市场调研后,陈鸿道很快就找到了王老吉在北方流行不起来的原因。王老吉在南方是知名凉茶,但到了北方就让人一头雾水,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什么中药。
其次就是商品属性,像可乐、牛奶等饮料的领域划分都很清晰,而王老吉的定位当时就很尴尬,似药非药,只能被归类为甜味饮料。在找到症结后,陈鸿道就可以对症下药了。
他开始在宣传上发力,将王老吉的清热去火的功效作为招牌打出去,由于中部和北方的人们喜食火锅烧烤,而这些东西又很容易让人上火。
王老吉就直接在电视上打出了那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怕上火喝王老吉”。并且还与很多饭店达成了合作,将王老吉与火锅等食品进行捆绑销售。
在消费者尝试过后,发现王老吉解辣下火,的确是个搭配饮食的好饮料。就这样王老吉在全国逐渐流行起来,还将凉茶发展为了一种独立的饮料品种,开拓出了差异化赛道。
随着王老吉的走红,陈鸿道也赚得盆满钵满,在2008年就有了千亿的品牌估值。而这个时候王老吉的老东家坐不住了。
他们认为加多宝赚了这么多钱,自己作为品牌的拥有者,就算吃不着肉,怎么说也得喝点汤吧。
但陈鸿道却表示,当初租借商标使用权的时候可是白纸黑字写着的,450万的租借费用就是广东王老吉能够拿到的全部收益。
就这样,双方各执一词,争吵不休。直到在2010年前后,陈鸿道被爆出曾向广药集团高管行贿,来延长王老吉商标的使用权。
事情闹大以后陈鸿道自知理亏,只能收拾细软逃亡海外,留下了加多宝和王老吉的一地鸡毛。
2011年,广药集团正式起诉加多宝集团,要求收回王老吉商标并禁止加多宝使用,群龙无首的加多宝自然只能以败诉告终,这才形成了如今红罐凉茶分家的情况。
红罐凉茶的命运多舛,但至少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加多宝还是王老吉,配方基本上都出自一百多年前的阿吉凉茶。那么各位认为王老吉和加多宝谁才是正宗呢?
如果你喜欢本期内容,请关注我,为我点赞并转发,你们的每一份鼓励,都将是我做出更好内容的动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