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切开后,癌细胞会随着血液转移吗?医生:无瘤原则是这么做的

小罗的笔记 2024-04-26 07:20:13

对许多癌症患者而言,进行手术切除肿瘤时,一个普遍的担忧是手术过程中肿瘤被破坏,可能导致癌细胞通过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各处。这种担心是有一定根据的,因为肿瘤复发和转移是患者极为关注的问题。

然而,现代肿瘤外科手术采用了非常严格的操作规范,极大地减少了手术中癌细胞扩散的风险。首先,外科医生遵循“无瘤原则”,即必须将肿瘤完整切除,避免在手术中将其临时切开或损坏。例如,对于一个仅3厘米大小的胃癌肿块,医生会在肿瘤周围预留充足的正常组织边缘,以确保病变范围内的全部组织被彻底移除。手术后的标本两端将不存在癌细胞残留,如果残留癌细胞则视为手术未达标。

此外,在切除肿瘤时,医生会先行结扎周围的血管,切断可能的癌细胞扩散路径。手术过程中,从肿瘤外围逐渐向内层切除,并确保全程不直接接触或损伤肿瘤本体。同时,医生会在手术中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手术区,以清除可能残留的任何微小癌细胞。因此,即便偶有小的手术损伤,癌细胞也极难从此逸出并扩散。

许多患者对淋巴结转移表示担忧。癌细胞常通过淋巴系统首先转移至局部淋巴结,因此,清除这些可能藏有微小癌细胞的“监视哨”至关重要。在切除原发肿瘤的同时,外科医生通常也会清除围绕肿瘤的可疑淋巴结。例如,在胃癌手术中,即便肿块仅有5厘米大小,医生也会切除肿瘤上下大约4厘米的胃组织,并至少清扫15组淋巴结。如果未能完全清除所有转移的淋巴结,患者复发的风险会增加。

然而,淋巴结切除的范围和数量也需要合理确定。医生会根据癌症的类型、病期以及手术经验来决定需要清扫的淋巴结数量,例如:

乳腺癌手术通常需要清扫10-15个腋窝淋巴结,而胰腺癌手术对淋巴结清扫的要求更为严格。总的目标是尽可能彻底地清除局部的癌细胞,同时也要考虑到手术造成的创伤,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现代肿瘤外科手术中,不仅要彻底切除原发肿瘤,还必须对可能有转移的区域进行全面清扫。例如:

在食道癌手术中,即便肿瘤仅限于食管中段5厘米范围内,医生通常会切除超出这一范围的食管组织,确保至少上下各4厘米处无癌细胞残留。

此外,还需彻底清扫纵隔和胃周围的淋巴结,以达到根治的目的。同样,在肺癌根治手术中,涉及到的不仅是病变肺叶的完全切除,还包括纵隔、气管周围等多组淋巴结的细致清扫。

这些措施显示出现代肿瘤根治术与一般外科手术的主要区别在于手术切除的范围及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外科医生在手术中必须非常小心谨慎,确保将所有可能含有肿瘤细胞的组织和淋巴结完全移除,从而避免任何复发的风险。这种广泛的切除是肿瘤手术相对其他类型手术具有更大创伤的原因之一。

此外,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肿瘤手术后的恢复可能更为复杂和困难,需要严密的术后管理和长期的监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使用腔镜微创技术进行肿瘤手术是现代肿瘤外科的显著进步。

许多肿瘤手术已从传统的大切口手术,如开腹或开胸,转向通过小切口插入内窥镜的微创操作。这种方法显著减少了手术创伤,缩短了患者的恢复时间。在进行腔镜手术时,医生会首先建立适当的气腹或气胸环境,以便为肿瘤的切除提供理想的视野和操作空间。

通过高清晰度的镜头影像,医生能够精确地定位并切除病变组织,同时确保不直接触碰到肿瘤本体,以防癌细胞的潜在扩散。这一过程要求外科医生具备丰富的微创操作经验,并严格遵守“无瘤原则”及彻底的淋巴结清扫标准。

实施“无瘤原则”的关键步骤包括:

先结扎血管:在切除肿瘤之前,首先结扎供应肿瘤的主要血管,阻断其血液供应,减少手术中可能的癌细胞播散。

避免直接接触肿瘤:在手术过程中,尽量避免直接触碰肿瘤,而是从肿瘤周围的健康组织开始操作,采取从外围向肿瘤中心推进的切除方式。

充分切除:除了切除肿瘤本身,还要包括足够的周围正常组织和可能受累的淋巴结,确保切除范围内没有残留癌细胞。

减少操纵: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减少对肿瘤的操纵,防止癌细胞从肿瘤部位解离。

根治性手术后的术后管理同样至关重要。医生会为患者安排定期的复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核磁共振)和实验室检查(如肿瘤标志物测定),以监控可能的复发或转移。一旦检测到任何可疑迹象,就需要迅速进行详细诊断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总之,癌症治疗是一个全程、高度专业化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癌症的管理需要持续的关注和细致的专业处理。

综上所述,现代肿瘤根治术有着非常规范化、精细化的操作流程,旨在完整切除原发肿瘤,彻底清扫周围转移癌细胞,并最大限度阻止新的癌细胞扩散。当然,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风险,术后仍有可能出现复发,但只要按照规范操作、手术彻底,整体转移风险是可控和可接受的。

6 阅读:1942

小罗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