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统冷知识——军统内部的组织机构名称及其职能

凡人看青山 2024-05-05 20:31:14

之前的一篇帖子简要说了一下军统的历史沿革,今天就军统局成立后其内部的组织架构及各部门名称和职能向大家做简要介绍。

因为戴笠的军统局是由原军统局(和后来的军统局不是一个)第二处(即特务处)发展而来,所以在特务处升格为军统局后,特务处原有的科室则顺理成章升格为处,譬如特务处原本的情报科、行动科、司法科、总务科都升格为处级部门。尤其是因为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连连失利,导致国都从南京撤到武汉,又从武汉撤退到重庆,戴笠的军统局反倒是越发的兴旺起来。

到了1942年的时候,军统总部已经下辖八个大科室,号称军统八大处,这八个部门是专管军事情报的第一处,主管党政情报的第二处,主管行动任务的第三处,负责电讯工作第四处,原司法科扩充而来的第五处,主管局内人事的第六处,负责会计的第七处,以及负责全局后勤的总务处。这个八个部门因为都是有实权的核心部门,远超其他部门,因此被称为八大处。

但除了这八个部门,还有多个军统的“处”级部门,例如后来训练科就升级为训练处,原行动处稽警科后来也升格为警务处,原本负责布置沦陷区工作的几个单位也合并为布置处。这些都是和八大处平级的部门,但因为职能的原因,地位不如八大处。

除了这些“处”级部门,还有一些部门也是与之平齐的,例如专门研究反共的特种政治问题研究室(为张国焘专设,但其实一点用没有);专门研究杀人放火与破坏及毒药的特种技术研究室;由经济情报科扩建而来的经济研究室;以及专门主管文体娱乐活动的中山室(理解成工会职能吧)。

除此之外,军统局总部还有译电、文书、武装特务等部门,但因为军统局扩张,这些部门也都随之升格扩充成为译电组、文书组;武装特务队则先是从大队变成总队,后来又变成了特务团;原本的汽车队则升格成汽车大队。

因为重庆市国民政府的陪都,所以在将军统局总部搬迁至重庆后,戴笠对于重庆的特务队伍的扩充非常重视,首先便是重庆卫戍总司令部稽查处,名义上是卫戍总司令部的一个单位,但实际由军统控制,人事任免由军统安排,该稽查处编制500多人,但外勤人员还有助手,少则二三十,多则上百人,因此实际上权利甚至超过卫戍司令。在刘峙当重庆卫戍总司令期间,对于这个稽查处就颇多忍让,甚至连安排亲信组织个调查组都不行。后来有个叫郭寄峤的当重庆卫戍副司令,想要过问稽查处的事都被军统直接以“委座直属”给怼了回来,从此不再过问。由此可见这个稽查处的特殊之处。

除此之外,还有名为军委会办公厅邮航检查处的部门,也是军统的下属机构,主要负责检查往来信件、各种邮寄的进步书籍报刊、电话监听等特务工作。水陆交通统一检查处也是军统的下属机构,任务是检查往来的人员、车辆、货物,就是影视剧中在各个水陆关卡负责检查往来人员的那些人。

与上面这些天怒人怨的稽查处不同,还有一个比较受欢迎的稽查处,就是兵工署警卫稽查处。因为兵工署的负责人俞大维是蒋介石的心腹红人,不但是老乡还有点亲戚关系,而且俞大维的能力非常受到蒋介石的认可。因此戴笠虽然想尽办法在兵工厂设立了稽查处,但这里的稽查处行事低调,也不敢仗势欺人,而且因为兵工厂待遇比较好,所以兵工厂的稽查处属于事少待遇好,工作压力小的好地方。所以如果有网友穿越到民国军统,建议到这个单位混日子。

除了这些军统局本部的部门,军统还有很多的区-站-组-队单位,作为军统的派出机关,抗战初期军统下辖20区站,其中除了北平、天津、广州、上海、南京因为是沦陷区,因此设为军统区外(各区下辖组,例如军统北平区下辖北平站、奉天组、太原组、张家口组、保定组),其他均为组。

后来随着军统局迅速扩张,戴笠为了强化特务力量,在重要地区设立区一级单位,例如军统北方区、东北区、西北区、西南区;而在大城市则成立军统站,例如军统南京站、北平站、天津站、西安站;在站一级下则是在非战区城市和县城设立组。

在军统站又分为甲种站、乙种站、丙种站,甲乙丙对应的就是城市的大小和重要性,例如北京、上海、天津(余则成的单位)、重庆这样的大城市都是甲种站(编制在160人左右,站长是少将);安徽、贵州则是乙种站(编制110人,站长是上校);丙种站编制在60人,站长中校军衔。

而在国民党统治末期,因为国民党军队连战连败,一些本来不重要的地方便成了重要地区,例如云南便成了蒋介石眼中的救命稻草,于是军统干将沈醉从军统总部总务处长的位置空降为云南站站长(此时为甲种站)。

以上便是军统的各级组织,既有总部局机关部门,也有外勤的各个区站,当然了我们电影电视剧中常见的便是各地的站一级单位。

0 阅读:3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