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4年的南京城,见证了第一才子高启被虐杀和不屈的抗争

我是倾斜啊 2023-10-30 17:08:09

1374年的南京,见证了当朝第一才子高启被虐杀为8段的过程。刑场上,高启面对朱元璋冰冷的眼神,歇斯底里狂笑:“我一生自比天上仙官,死有何惧!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论断!”高启是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才子,明朝最著名的文学家。他少年得志,自比天上仙官,视权贵如草芥。这种孤傲的性格,让朝中的官员对他怨声载道。胡惟庸就曾经对他说:“你的性格太过直率,注定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官场的氛围也真的不太适合高启,他越来越觉得格格不入,开始变得更加孤僻和冷漠。他的文学作品也变得更加讽刺和批判,仿佛在用文字抗议这个不公的世界。然而,高启的直言不讳却惹恼了朱元璋。朱元璋需要的是一个听话的文人,而不是一个总唱反调的才子。高启还一门心思想隐退,执意要回乡归隐,他屡次三番上书乞求归因,自以为隐退理由充足。却不知朱元璋早已对不愿意在明王朝出仕的知识分子恨之入骨。朱元璋著有《严光论》一文,直接就表达了自己的愤怒,认为严光这种,属于对君主的侮辱,对国家的侮辱,是有罪的行为。这些儒生的避世行为是对明王朝的不满,不屈服,不配合和抗争。高启三次祈求归因,朱元璋终于不情愿地答应了,但归隐后的高启并没有学会低调,而是继续写诗文对社会上面的种种政策抒发观点。最终,这些诗文被摆在了朱皇帝的案头。在朱元璋的心里,这些自诩满腹经纶的腐儒自命清高、不食人间烟火,但暗地里小动作不断,明里暗里辱骂朝廷和自己,加之他本身多疑的性格,对高启就更加的猜忌和愤恨。比如,高启写的《题宫女图》:“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只是写元顺帝宫闱隐私的闲散之作,与朱元璋并无关系。但是朱元璋却对号入座,认为高启借古讽今挖苦自己。洪武五年,时任苏州知府的魏观着手修建新的知府治所,新治所选址在张士诚宫殿遗址上。大楼修建好之后,邀请第一才子高启作“上梁文”。高启欣然答应,写了一篇《郡治上梁文》。就是这么一篇“上梁文”,最终将高启送上了刑场。得知魏观将知府治所修建在张士诚的宫殿遗址上,朱元璋十分生气,认为魏观居心叵测,将魏观治罪杀死。在朱元璋看到高启所作上梁文之中有“龙盘虎踞”字眼的时候,直接怒火中烧。张士诚是朱元璋争天下时的大对头,“龙盘虎踞”四个字,自然犯了朱元璋大忌。高启将张士诚宫殿遗址形容为“龙盘虎踞”,其心可诛。于是这件事情成了朱元璋怒杀高启的导火索。说怒杀是因为朱元璋不仅是杀死高启,而且是虐杀,而且是自己亲自监斩。39岁的高启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刻,仍对着行刑台前歇斯底里地大喊:“我一生自比天上仙官,死有何惧!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论断!”他的声音在刑场里回荡,仿佛在控诉这个不公的世界。并且高启在要腰斩后并没有马上死去,而是用满是鲜血的双手,在朱元璋面前的地上,连着写了三个“惨”字,向其示威。反观台上的朱元璋,只是轻蔑地低着头,冷冷地看着即将被处刑的高启,心中毫无波澜,但归根结底,朱元璋杀当朝第一才子的最核心目的就是震慑整个不愿意和明王朝合作的知识分子群体,敲山震虎。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