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的大量涌入,为什么反而让明朝越来越穷?

嘉佩说历史 2023-07-05 10:27:01

白银,是人们最为熟悉的交易货币之一。古代时期,白银是构筑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工具,直到民国,银本位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可见其重要性。

说起白银,便不得不提到明朝。

明朝是不折不扣的“白银帝国”,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白银大量涌入,可明朝不但没有富起来,反而越来越穷。

这究竟是为什么?让我们从白银的流入说起,找寻答案。

一、崩溃起点:美洲白银的流入

想要理解明朝这个偌大的“白银帝国”,就必须先解决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明朝的白银从何而来?

实际上,这要追溯到16世纪中期。

当时,美洲银矿大量开采,无数白银被集中于西班牙殖民者的手中。有了白银,这些西班牙人自然想要换取心仪的货物,对他们而言,中国的茶叶、瓷器与丝绸都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于是,两位西班牙冒险者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们要率领船队,寻找中国商人。

这两位冒险者,一个叫黎牙实比,另一个叫乌达内塔。

功夫不负苦心人,1564年,黎牙实比与乌达内塔在菲律宾的吕宋岛与中国商船相遇,西班牙船队与中国商队甚至还发生了小摩擦。所谓不打不相识,这场冲突最终以西班牙人的道歉而落幕,为了表达诚意,西班牙人热情的向中国商人发出了贸易邀请。

中国商人从西班牙人的态度里看到了巨大商机,1572年,中国商人依约带着精美的商品再次来到了菲律宾。让他们感到惊喜的是,西班牙人竟然真的二话不说,花钱买下了所有货物!货物变白银,明朝商人满载而归。

而这场贸易,正是美洲白银大量流入明朝的起点。

从那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品远销欧洲。与此同时,明朝也收获了空前规模的白银,一张遍布世界的贸易网络就此形成,明朝阴差阳错的进入了世界贸易体系,并成为了其中重要的一环。

据《剑桥中国史》统计,在1571-1821这250年时间里,美洲约有4亿比索的白银输入菲律宾马尼拉,而这部分白银大部分最终都流向了中国。换句话说,美洲约有二分之一的白银被明朝收入囊中,总量上亿。

数字往往能够带给人们最直观的震撼,要知道,明朝巅峰时期的国内财政收入也不过500万两。但是,光是1631年这一年,菲律宾便向中国输送了多达1400万两白银!因此,说明朝是真正的“白银帝国”,恐怕一点也不为过。

大量白银输入中国后,明朝的货币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而这种变化,为后来的财政危机埋下了伏笔。

二、意图改革:白银货币化

尽管白银在明朝才大量进入中国,但其实中国以白银为货币的时间相当漫长。

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便发行过“银币”,可中国并不是产银国,国内的白银数量相当有限。明朝时,中国国内的白银产量还不到20万两,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白银都只是“辅币”。

所谓“辅币”,指的便是储备货币,是主要流通货币的辅助。从秦朝开始,铜钱便牢牢占据着主要流通货币的头把交椅。宋朝时期,政府启用“交子”,试图将纸币引入金融体系,明朝延续了这种尝试,发明了特有的“宝钞”。

但是,明朝政府并未能很好的管理宝钞,导致宝钞发行混乱,贬值迅速,根本无法作为主要流通货币使用。恰逢此时,白银疯狂涌入,直接取代了铜钱的地位,明朝政府只剩下了最后一条路,那便是将白银彻底货币化。

明朝白银的货币化历经多个阶段,耗时百年。

明英宗正统元年,户部发文,决定将江南地区的租赋改为白银结算,极大提升了白银的地位。次年,户部更是将粮食折换成了白银,用白银抵扣官员俸禄。到了明朝正统年间,政府干脆废除了前代的“禁银法”,公开征收“金花银”,这等于直接承认了白银作为货币的地位。

在明朝白银的货币化中,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居正的改革以财政为核心,而财政改革的精髓便在于白银。万历九年,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赋税与徭役两种制度的混合,本质上是税制的“化繁为简”。

新法规定,明朝所有的赋税与徭役全部统一为白银缴纳,白银的重要性被政府提升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一时间,白银需求量大幅上涨,这标志着明朝的银本位制度正式确立。

万历十五年,户部公开推行银钱并行制度,设立调整白银使用的钱法,在政府的种种努力下,银本位得以平稳推行。

一条鞭法不仅改革了赋税与徭役制度,更促进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白银货币的循环。

在过去的赋税与徭役制度下,农民与土地牢牢捆绑,根本不可能离开土地另谋生机。可是,一旦赋税与徭役皆可用白银抵扣,那么只要能赚到银子,老百姓干什么都可以。为了获取更多白银,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离开土地,前往城市经营工商业,这种趋势一方面削弱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另一方面也令明朝工商业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

工商业发达,白银的使用范围必然扩大,作为本位货币,白银的地位也更加牢固。

当我们将眼光放长远些,便能发现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的划时代意义。

在当时,白银本位是最符合时代潮流的货币制度,这意味着明朝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积极融入世界贸易与金融体系的一员。更直白的说,白银本位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象征。明朝的白银数量堪称世界之最,在发展现代经济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是,明朝最终未能把握住此次良机,反而越来越穷,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最终走向了灭亡。

明朝究竟输在了哪里?这个问题的答案,与明末的白银危机息息相关。

三、财政崩坏:白银危机

明朝末年的白银危机,实际上就是钱荒,通俗点来说,大明帝国的白银不够用了。

美洲的白银虽多,但总有开采完的一天。明朝末年,美洲白银数量锐减,输入中国的白银自然也大打折扣。源头断了,“白银帝国”也难以为继,偏偏白银本位已经确立多年,整个明朝都高度依赖白银,没有别的货币作为替代。

白银危机出现,朝廷连最基本的日常开支与军费都无法负担。恰逢此时,年轻的崇祯皇帝上位,他决定大力推行改革,既要开源,也要节流。所谓开源,便是加重赋税,从老百姓手里抢银子,而所谓节流,便是厉行节俭,从官员手里抠银子。

崇祯帝万万没想到,这两项举措大大激化了阶级矛盾,促使农民起义爆发,将明朝推向了万丈深渊。明朝的灭亡也说明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作为国库赋税的主要缴纳者,老百姓也没有银子了。

从表面上来看,美洲白银数量锐减是导致白银危机的罪魁祸首。可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在过去的百年时间里,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商品出口国,明朝积累了巨额白银,倘若有这些白银救市,明朝不至于越来越穷,走向末路。

那么,这上亿两白银,究竟去了哪里?

白银不会凭空消失,答案非常经典,明朝的大部分白银,都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直到最后关头,这些人也不愿意掏出自己的银子拯救国家。

有学者曾指出,明朝数亿两白银的流向不过四个字:贪,商,私,藏。

明朝中晚期,朝中贪污现象严重,这些贪官把持着大量白银,挪为己用。以贪官刘瑾为例,光是他一个人,就贪污了超过600万两白银。正德初年,太仓影库的年收入还不到400万两,比不上刘瑾一个人的家产。

崇祯时期,皇帝亲自下场向百官索银,可惜收效甚微。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足足从各类官宦手中搜刮了1.5亿两白银,可见当时贪污之严重。

除了各级官员外,商人巨贾也是白银的重要持有者。

商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合法商人,在官方的允许下从事商业活动,积累白银,另一类则是非法商人,如走私犯。明朝中晚期,伴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民间的走私经济也日益壮大,与需要缴纳赋税的合法商人不同,走私商贩无论赚多少钱最后都是进自己的口袋。因此,就算走私的规模再大,也和国库没有半分钱关系。

贪、商、私是掌控白银的人,但这些人更偏向于将白银“藏”起来,而非流通消费。

在皇室宗亲与官员商人眼中,白银不是货币,而是一种具有纪念意义的收藏品。因此,他们广开地窖,将自己所拥有的白银放入其中收藏。对他们而言,藏有大量白银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白银是只能看,不能用的“奢侈品”。

讽刺的是,对普通老百姓来说,白银却与每天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为了几两碎银,老百姓整日忙于生计,但百姓注定只能占有小部分白银。如此一来,白银少,人多,通货膨胀加剧,百姓的日子更加艰难。

更让人感到气愤的是,持有大量白银的官员与商人还热衷于放贷!明朝,民间典当行业发达,而典当行业背后的老板正是白银的持有者们。无论是奸臣严嵩,还是忠臣张居正,他们都开设了自己的典当铺,用于敛财。典当行业是高利贷经济的缩影,而白银从未真正的被百姓占有,只是由官商借给了百姓。

由此可见,明朝时期,大量来自美洲的白银涌入中国。但是,这批巨额白银只集中在社会上的少数人手里,或作为藏品,或沦为放高利贷的工具,并未真正流通在市场贸易中。因此,这种畸形的经济环境加速了农民与中小商人、手工业者的破产,许多寒门出身的知识分子更是走投无路,正是这些人的绝望,促使起义爆发,将明朝推向灭亡。

参考文献:

1、李连利著. 白银帝国 翻翻明朝的老账[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05.

2、万明.全球视野下的明朝覆没——基于白银货币化的分析[J].河北学刊,2021,(第5期).

3、武斌著. 中国接受海外文化史 中西交通与文化互鉴 第3卷[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2.01.

4、张文宝著. 商业文化八讲[M].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19.05.

5、傅斯鸿. 白银流入与大明王朝的崩溃[J]. 齐鲁周刊, 2018

6、陈忠海. “出口大国”明朝为何被淘汰出局?[J]. 中国发展观察, 2015

16 阅读:3785
评论列表
  • 行者 15
    2023-11-05 17:35

    结论就是不能有永恒的货币。每个人必须通过他的劳动来换取所需,但不能囤积,有囤积就会产生资本集中,货币危机是迟早的事。

  • 2023-07-18 06:58

    改稻为桑,把良田都去种植桑树养蚕织丝绸赚白银,遇到天灾人祸才发现没有粮食了!古代粮食产量本就低下

  • 2023-09-25 18:14

    李自成北京拷饷银,得7000万两,满清进北京后,又有人乐捐了不少,所以,是没有吗?是藏起来不流通

  • 2023-07-06 08:29

    很肤浅

  • 2023-11-04 13:07

    小农经济,产出大体固定的,增长有限,遇到天灾还会大幅下降,这时的对外贸易,丝绸瓷器茶叶等物资出去了,白银进来了,但实际财富却减少了!

    离商 回复:
    你真正做到了客观,上帝视角
  • 2023-07-14 06:59

    越来越穷这事可以问东林党和朱元璋,明朝禁海,这些人都是偷偷去交易的,拿回来的钱也只交很少的税。钱多了,合作伙伴和雇工的钱也多了,他们就投靠秀才开始囤地,没有地的粮农要么当长工佃户,要么当雇工。问题就来了,没那么多大商人,总有人找不到活干,就只能挂草标自卖自身,沦为奴隶能吃饱饭,也失去了户籍和自由,至崇祯年,由于免交粮的田太多,又不增商税,为了足额收粮,只能多征,导致了很多人自卖自身,促成了李闯王的迅速扩大。根据清初康雍两次人口统计,不排除战乱病逝,有近半数人自卖为奴,经雍正释奴,当年人口爆发式增长。

    用户10xxx74 回复:
    朱元璋那个时候死多少年了你问他干嘛?明朝禁海那郑成功是什么时候的人?
  • 2023-07-23 21:26

    银子又不能吃,当时已经是小冰川期了气候异常,土豆、红薯、玉米这些耐寒耐旱作物刚传来还来不及推广明朝就亡了,倒是满清凭着这些作物人口增加,康乾盛事这三兄弟有很大功劳。

    万物守护者 回复:
    来不及推广?你怕不是在搞笑?自己去查资料,看看都是哪年传入我国的,就你明朝那些脑残皇帝加上一帮大聪明大臣,再给你明朝一万年,也还是推广不了[笑着哭]
  • 2023-07-26 20:25

    当时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每年粮食产出基本是固定的,江南地区粮食多,部分流向缺粮的地区,勉强维持大明老百姓的生活需要。但随着外贸规模越来越大,大量占用田地,粮食产量减少,粮价上涨,只能保住本地需要。江南作为白银流入地,老百姓挣得到钱有钱买粮食,饿不到人,但西北既没有粮食流入,也挣不到钱,老百姓只能活活饿死,因此天下大乱,大明灭亡。

  • 2023-09-14 19:21

    白银流入到海贸相关的商人和士绅手里,又不用交税,所以白银再多也跟朝廷没有关系;白银多了不断贬值,老百姓和朝廷手里的银子购买力还不断缩水,所以更穷了!

    林深河 回复:
    白银没有贬值!巨量白银流入,造成了通货紧缩,再加上天灾,打起仗来,明政府财政就崩了!
  • 2023-12-19 14:59

    一模一样[得瑟]

  • 2023-11-17 05:33

    这些白银又不是全部流入市场 相当数量进了地窖 然后贸易的兴盛让贫富差距更大

  • 2023-11-26 15:49

    皇帝不行当然穷了!

  • 2023-11-29 19:17

    明朝人均寿命跟别唐宋差不多,说明生活水平也差不多

  • 2023-12-27 09:32

    一直想不明白,明清事期中国大量向海外出口丝绸瓷器茶叶,进口的很少。出口的都是大宗商品,满船出,空船回,为什么不从海外大量进口粮食供应国内呢。

  • 2023-09-05 14:49

    万历三大征,辽东与内乱用兵,军费消耗巨大

  • 2023-12-18 19:25

    本文的评论很有水平

  • 2023-12-24 17:57

    张居正亡了大明

  • 2023-07-13 11:38

    有点像片文章了,我要是拜登,可以考虑你去BBC打杂,继续努力[得瑟]

  • 2023-07-13 18:53

    穷富是比较效应!和多少无关

  • 2023-08-01 11:30

    白银能吃还是能喝?

  • 2023-08-11 10:30

    白银只是货币,又不是财富

  • 2023-11-15 04:49

    涌入,造银砖,种桑,卖钱,涌入,造银砖,完

  • 2023-12-18 18:25

    海禁呗 明明南洋有大量廉价粮食 因为利益集团国家没办法开海

  • 2023-11-04 13:09

    货币并不一定等于财富!要不国家只要印钞就可以了。

  • 2023-11-18 10:49

    钱不能实现物物交易,就不能算作是钱。相反,虽然没钱,但能实现劳动力等价交换的事,就是能促进发展的物物交易。

嘉佩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