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换血!房地产,规则彻底变了…

楼市刘大大 2024-03-13 23:06:48

今年“两会”上,房地产终于重回话题C位了。

我记得去年“两会”的时候,报告中关于房地产的论述一共也就70多个字。

而今年的报告中,有关房地产的表述大概有350多个字,占据了一小节。

为什么今年给了房地产这么多戏份?

因为变革将至,一次房地产的大换血就要开始了……

3月9日,也就是上周末,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住建部长系统而全面的告诉了我们,接下来的房地产市场会是什么样子。

我总结了一部分重点表述。

一是最近一段时间屡次提到的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包括:

完善“市场+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政府保障基本住房需求、市场满足多层次多样化住房需求;

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的新机制,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

下力气建设好房子;

在供给方面,要改革完善商品房开发、融资、销售等基础性制度,有力有序推进现房销售。

二是关于房地产政策端的变化,住建部长明确提到:

城市政府要用好调控自主权。现在已经充分赋予了城市调控自主权,城市政府就要扛起责任,要根据人口情况、供需情况以及保障需求,编制好、实施好住房发展规划,因城施策优化房地产政策,稳定房地产市场。

三是关于防风险方面的表述。

这一部分很有意思,前一秒还慈眉善目地说:

会一视同仁支持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紧接着下一秒就强调:

对严重资不抵债、失去经营能力的房企,要按照法治化、市场化的原则,该破产的破产,该重组的重组。对于有损害群众利益行为的,坚决依法查处,让他们付出应有的代价。

可以说这一次“两会”对于房地产的表述已经很清晰了,说白了就是新房卷质量,房企拼耐力,地方比人力。

办法有了,接下来对于各地的楼市和房企来说,将要面临则是一场“换血手术”。

这次变革最核心的动作,无疑是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这个概念也是此次“两会”关于房地产的表述中,占比篇幅最高的了。

那什么是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呢?

这是一套包含了房地产双轨制;“人、房、地、钱”要素联动;现房销售;三大工程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动作。

这其中,像房地产双轨制,这个概念早在1998年房改的时候就被提出了。

晚一点的像“人、房、地、钱”要素联动,也在2022年就被住建部提出来了。

可见所谓的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绝不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概念, 而是一盘布局已久的大棋。

这步棋之所以要谋划这么久,就是因为它对房地产造成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相当于一次心脏移植。

因为它切断了当下房地产极度依赖的两个“输血管道”:

供地和预售。

关于供地,今年2月27日,住建部在《关于做好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中已经明确提出了12个字:

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

将新增住房、供地数量直接和人口增量挂钩。

这直接从根本上颠覆了之前的供地方式。中央拒绝了地方继续躺平吃土地财政,而是让各地去抢人。

核心一二线城市要抢购买力,而三四线城市则是要争夺发展权。

这一次两会《报告》中提出了新型城镇化。

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让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这番话,其实就是说给城镇化率还不高的三四线城市听的。

要想发展就去抢人,抢不过大城市,就去虹吸农村的人口。

而对于取消房地产预售制,实现现房销售,也将在今年有一个大的突破。

去年年初的时候,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中,对于现房销售的表述还是:

房地产工作中,有条件的可以进行现房销售。

而今年“两会”中,相关表述已经变成了:

有力有序推进现房销售。

这种表述上的变化就能说明很多事情了。

而事实上,早在去年开始,现房销售确实是在不断推进的。

比如从去年开始,深圳、北京全都在土拍中加入了“竞现房销售”的竞拍指标,而且“竞现房销售”的地块还都是核心区的靓地。

比如深圳就拿出了断供多年的宝中核心区地块,目前这个项目已经更名中铁阅臻府,预计2027年交付。

今年“两会”上,央行原行长易纲也建言,设立房地产预售资金保险机制,防止预售房屋烂尾,随后向现房销售过渡。

房地产预售制造就了楼市前20年的飞速扩张,而从当下开始,那个时代已经走向了终点。

在切断了房地产原本依赖的输血模式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也为市场创造了新的增长点。

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三大工程,尤其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中村改造,无疑是房地产市场最大的两台发展引擎。

住建部长在答记者问时说到:

对于房地产市场,我们不能光看短期,还要看中长期。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整转型,稳定市场任务依然艰巨。

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看,从我国城镇300多亿平方米存量住房需要更新改造来看,房地产还是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的。

这段话表达了两个意思。

一是我国房地产市场未来的最大增量,将主要来自于存量住房的改造。

二是,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虽然无法短期内提振楼市,但是从中长期看,是一个可持续的路子。

这其中的存量房改造,其实就包括了城中村改造,以及保障房建设。

据统计,截至今年2月底,上海、广州、北京及重庆、成都、南宁、佛山等城市,专项借款授信涉及城中村改造项目超400个,实际已授信金额超1万亿。

而且这个数字还会不断增加。

去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三大工程”的时候,限定的范围是全国35个超特大城市。

而今年1月24日住建部表示,纳入城中村改造的城市扩围,将由35个扩大至52个。

这也意味着,城中村改造带来的资金体量将会超出想象的庞大。

除此之外,各地收购存量房用作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动作也在逐步加快。

2023年初,央行就设立了1000亿元的“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选了8个试点城市。

从去年开始,福州、济南、青岛、天津等城市都开始下场收购存量住房了。

预计今年下场收房的城市还会继续增加,这同样是为楼市输血的重要渠道。

另一个房地产市场的增长点,则是在商品房市场。

房地产双轨制,除了需要保障房解决住的问题,更需要市场解决多层次多样化的住房需求。

在前两天采访中,住建部长前后7次提及“好房子”。

这个好,其实指的是质量好、品质好,但是事实上,真正的好房子同样也是地段好,价格好……

前两天,上海第三批新房供应入市,价格掀翻了天花板。

此前上海新盘价格纪录的保持者,是三年前的翠湖天地五期,价格是16.5万元/㎡。

而这一次上海第三批新盘中,滨江凯旋门17.28万元/㎡、中海顺昌玖里17.2万元/㎡、华山夏都17万元/㎡……

新房市场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在保障房分流了刚需之后,越来越多核心城市的新房市场,正在向改善化、高端化转移。

因为质量好的房子可以改变房地产的口碑,但是价值好的房子,才是拉动楼市的关键。

房地产市场大换血的同时,无数房企也在这一刻迎来了最终的命运。

菩萨低眉和金刚怒目,将是对待不同房企的两种态度。

首先,住建部长明确说了,会一视同仁支持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在行动上,则体现在房地产白名单的不断扩容。

据统计,目前全国31个省份312个城市建立了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

上报的“白名单”项目达到了6000多个,截至2月底,商业银行已经审批贷款超过2000亿元。

而按照各大国有银行实际对接的项目来看,这份白名单最后的数量将会超过8200个。

涉及的贷款总额将达到3.2万亿,而且其中三分之一都是新贷款。

这是一笔体量相当庞大的资金,甚至可以和城中村改造涉及的资金体量媲美。

而这也是央妈给到房企的最大诚意了。

房企把无力负担的新房项目提交给银行,让银行和政府兜底,而剩下的路怎么走,还得看自己。

所以最近大家可以发现,不少房企已经开启了疯狂“卖卖卖”模式。

万达已经接连卖掉了太仓万达、湖州万达、广州萝岗万达、上海松江万达、周浦万达……就在不久前,还将自己11万㎡的上海金山万达,卖给了中联基金。

碧桂园也没闲着,将位于广州的多种物业,打包卖出。

万科也在加紧回血,先是将深圳高新投6.16%股权出售给深投控,紧接着又将旗下最为优质的商业项目之一,上海七宝万科广场50%股权,以7折转让给领展……

那如果卖完了还是资不抵债,或者压根就没有什么资产可以卖的房企,又该怎么办呢?

结局很明确:

对严重资不抵债、失去经营能力的房企,要按照法治化、市场化的原则,该破产的破产,该重组的重组。对于有损害群众利益行为的,坚决依法查处,让他们付出应有的代价。

接下来楼市的机会在哪里?答案已经很明晰了。

首先,一线城市虹吸全国,省会城市虹吸全省,三四线城市虹吸农村,城市分化已成定局。

而不同层次的购买力就决定了不同城市楼市的天花板。

吸引了商人、高级人才、高学历人口的核心城市,楼市的价值将会迅速抬升。

而一心只想留下农民工兄弟的三四线城市,只能疯狂打价格战。

房企的阵线也会从三四线城市收缩。

事实上,早在前两年开始,像碧桂园这样坚定走三四线市场的房企,就已经开始拼命收缩了。

而收缩的方式则是降价甩卖。

去年开始,广东这边惠州,东莞,肇庆的一堆碧桂园楼盘都在降价。

东莞的万江碧桂园云樾半岛,原本3.5万的房子,降价到2.5万在卖。

惠州的碧桂园十里江南,原价一万多,直接降到7字头起,而且是精装。

可即便如此,碧桂园的动作还是慢了。

有碧桂园的例子在前,今年房企收缩的动作无疑将更加猛烈。

而随着人口和房企资金加速向核心城市集中,房地产将成为一个地域性的概念。

核心城市的房地产依旧是支柱产业,是经济引擎,是压舱石。

而其他城市,没有房地产。

0 阅读:0

楼市刘大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