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那点事:财政困境逼唐玄宗“昏聩”?贤相与弄臣的巅峰对决!

台台君说史 2024-05-06 19:33:21

本期台台君来说说唐朝的衰落。

很多人认为唐朝的衰落就是开元盛世爆发出来的安史之乱。

极盛转极衰又是因为什么呢?

我们来看唐玄宗。他前期励精图治,任用了很多贤相,比如姚崇、张九龄等。但到后期,他却开始沉迷女色,还任用了李林甫、杨国忠等小人。

这当然是教科书式的答案。

但,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

自大唐帝国建立,财政制度还不完善,整个帝国只能采用各种权宜之计来运转。

当时长安只有 730 个中央官员,问题还不算太严重。但到了唐高宗时期,官僚队伍不断扩大,这就出现了问题。而且,那个时候经济中心已经逐渐往南方转移了。

把南方的粮食运到长安成了一个大难题,走陆路运费成本比粮价还高,走水路又绕不过黄河三门峡这个天险。

于是唐高宗就经常去洛阳,说白了就是把满朝文武都带到一个更便于运粮的地方。这种情况他用了七次。

由此可见,中央的财政有多紧张。后来到一代女皇武则天上位,就直接不整高宗那套了,直接所有人待洛阳不走了,还给洛阳取了个“神都”的名字。

武则天知道财政问题的严重性,她清查积税,整顿财政,采用的是正规的财政制度,确实有些效果。

但到了唐玄宗时期,问题就更严重了。那时他的宫女就有四万人,再加上宦官、官员以及皇族、官员子弟等,长安已经无法负担这么多人的开支了。

唐玄宗刚上台时,虽然启用了一批贤明的宰相,但这些宰相注重清廉和轻徭薄赋,在民间名声很好,但从财政角度看,却存在问题。

贤相嘛,一说到要增加赋税,或者搞钱,这些人就唱反调了,为啥?轻徭薄赋可是儒家的核心理想。

那国家没钱咋办?就只有找那些搞钱厉害的人了,最著名的就是李林甫和杨国忠了。唐玄宗前期搞平衡,让贤相治理国家,安抚百姓,而另一拨人则负责为他搞钱。

但这两拨人之间矛盾很大,比如宇文融,他一年就为国家增加了几百万贯税收,但贤相们却看不惯他,认为他对老百姓太狠了,所以就把他赶下台了。

后来唐玄宗问当时的宰相裴光庭,说宇文融走后国家财政又不够用了,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那些贤相却开始装聋作哑了。

到了玄宗后期,国家财政问题越来越严重,唐玄宗没办法,要贤相没用了呀,只有全面启用这些搞钱厉害的人。

比如李林甫,他当了 19 年宰相,就是因为他能解决财政问题。

比如节度使制度,把边军的行政、军事、财政都交给节度使,尤其是那些不属于世家大族的胡人节度使,朝廷就不用管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财政负担。

当然,用今天的眼光看,李林甫看似解决了财政问题,其实是把问题隐藏起来了,还引发了更可怕的问题,这也是安史之乱的根本诱因。

杨国忠上台后,身兼四十几个职务,不是因为他是杨贵妃的哥哥,而是因为他真的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把国库打理得井井有条,国库也没有出现财政危机。

所以说,唐玄宗后期并不是昏庸,而是财政问题迫使他不得不启用那些能解决财政问题的人。虽然这些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的财政问题,但就像止痛药一样,至少在当时可以止痛的。

0 阅读:19

台台君说史

简介:以史为镜,以史观人,史以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