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河南红旗渠引水工程,堪称现实版“愚公移山”

南斋孤风中 2024-04-22 21:07:14

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

故事中的石缝村。

因为太行、王屋两座高山的阻碍,而陷入了生存的危机。

面对天然而成的千钧万仞的高山,北山愚公并未就此放弃妥协。

而是决定以“搬山”的夸张方法,去打通这两座天然障壁。

故事的最后,意志坚定的愚公打动了玉帝。

后者遂派遣两名力士,将两座大山挪走。

石缝村从此秀水青山,不再是往日的枯败沉寂。

对于故事表达出的关于“坚持”二字的正面能量,作为书外人的我们自然心知肚明。

但假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真的遇到了与故事中同样的境遇...

那么,对于愚公的那股坚定顽强的执着心态。

相信,大多人都会感觉到费解。

前者的坚定,大概率也会被人看作是一种离谱行径。

尤其那句“子子孙孙无穷匮”,更不知道会惹来多少嘲讽和白眼。

毕竟以人力,去对抗天时地利的这种天方夜谭,还是刻画在故事画本中才更加合理。

可如果现在告诉大家。

愚公移山的故事,真的曾在现实生活中上演。

而且,就发生在上世纪的60年代。

一群不甘被太行大山,断绝生路的平常人,消耗了将近10年的时间。

期间克服了,无数被看作是不可能度过的难关。

最终,成功将太行山征服,凭靠着人力为子孙后代带来了绵绵福泽。

而这件奇事,便发生在我国的河南省。

整个过程也与神话故事十分相似,虽然最终都奇迹般达成了目标。

但此期间都同样是波折困窘、阻力重重....

“林州移山”的前情始末

与神话故事中相似,河南林州,也是受太行山脉影响颇深的一个地区。

林州一地,有着十分标准的四季分明的气候。

夏秋多雨,春冬寡雨。

同时当地的地理位置,并非上佳。

由西南至西北,都处在太行山山脊高峰的半包围之中。

临近的四条水系河流,也都被高山阻隔分开,同时这里的对外交通也相对不便。

至今也只有一条S22天天高速,东西横亘。

故此,对于当地的农业生产来说。

这里的引水灌溉难度极大,农田所需的用水,几乎都来源于天然雨水。

所以,林州也就成了人们口中常说的“看天吃饭”。

而所谓风云难测。

完全依赖于雨水供给的林州,难免会因天时旱涝遭遇困境。

为了产量数字,当地建立起了多座水库,用以储水来加快生产。

但经济虚胖,房倒屋塌。

而本就“家底不厚”的林州一地,就更加难以为继。

大旱无雨,水库与农田全部干涸。

家家户户只能勒紧裤腰带,挨饿度日。

换句话说——如果再不下雨,林州一带就生活困难了。

时势造英雄·愚公“杨贵”

也就在林州一地,要因天灾而出现极重大问题的前夕。

当地的县委书记杨贵站了出来。

他大胆的提出了,要去往直线距离18公里外的漳河,挖渠引水的计划。

就直线距离来看,漳河相距林州的确不远。

但结合地理情况来看,二者之间却是千山百岭。

二者皆是太行山脊的东侧。

这里地势陡峭崎岖,山谷多而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打通一条水渠,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时值灾年。

上级又自顾不暇难以伸手支援,仅凭借一个县的力量,又怎么可能完成这样的浩大工程呢?

可是万般道理,皆是大不过人民群众的生命。

杨贵,仍是毅然决然的启动了计划。

而在等待死亡和一线生机的选择题上,许许多多的当今百姓,也都选择了后者。

就这样,杨贵动用了一切可用的资源。

带着炸药、推车、锄头稿子等工具,与一众村民开启了“移山之路”。

为了鼓舞士气,他们还将这项工程命名为“红旗渠”。

困难重重·移山以外的繁琐阻力

浩大工程,开始推进之后,便出现了两个不在预料之内的意外情况。

第一个意外情况:

是“移山”的难度,远比想象中要简单很多。

虽然60年代的中国,仍未完全踏入现代化。

但也绝非是神话故事中的石缝村,可以比拟的。

在炸药的帮助下,施工队伍可以相较轻松的完成开凿山洞,推平山头的任务。

这之后,再由施工队伍对碎石进行分解和清运,很快就能整理出运水渠道的雏形。

而第二个意外则是,除了移山工作的意外顺利之外。

杨贵书记和他的队伍,几乎把其他所有的问题,都碰了个遍。

最大的问题在于,粮食的短缺。

即便有火药的辅助,但清理搬运碎石的工作,仍旧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成本。

都说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

但红旗渠工程队的情况,则恰恰相反。

粮食短缺,使得大家的工作热情十分低迷。

更有甚者,每天只是走到碎石堆边坐一会,然后便起身回家睡大觉。

再者因为饿着肚子,施工成员都处于饿肚子的状态,体力不支。

在施工过程中,如果遇到还有些杂幼小苗的农民田地。

就会有人忍不住,冲进田里直接拔苗入腹,了慰饥肠。

这些管理问题,听上去就已经让人无比糟心。

但对比起其他的问题,以上种种也仅是水滴比之江河。

在技术上,因为专业人才力量的短缺。

杨贵一行人,只能蒙头硬干。

没有更恰达的爆破方法和路线规划。

在地质的选择和判断上,也十分无力,而这些技术问题便不可避免的,延缓着他们的施工进度。

同时,也加深着粮食短缺问题带来的负担。

而在最关键的安全问题上,更是存在巨大的隐患。

在整个开渠移山的过程中,光是因体力不支而造成巨石从山坡滚落,直接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就发生过不止一次。

以上的多方面问题,都让当地人民怨声载道。

甚至不乏有人,直接找上杨贵的家门告状。

而杨贵,也不愧是一县的领头羊。

他自始至终坚持信念,顶住了多方压力,执着的要将开渠引水的工程做下来。

同时,杨贵也没有停下向上级申请援助的申请。

直到两年后,社会情况渐渐改善时,杨贵也终于得到了盼望已久的人才与后勤援助。

一次大规模的全省人才招聘,为红旗渠工程输送来了多名在工程建造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

同时,充足的粮食补给,也大量批量的分配到位。

自此,红旗渠工程终于走上快速路。

众人人心所向,力气都往一块儿使。

这才终于在1969年,挖通了水渠滚滚漳河水被引入林州土地。

红旗渠工程,在我国被冠以“第八大奇迹”之名。

虽然这个称号,在世界上的认可度不高,其含金量甚至只有些相近于形容词。

但对于我国劳动人民而言。

对于我国的社会团结而言,更是对于林州当地的人民而言,红旗渠工程都是具有着无比深远的意义的。

0 阅读:42

南斋孤风中

简介: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