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麦克阿瑟5:巴丹半岛失利不是他的责任,但他的屁股也不太干净

巴巴维维 2024-04-30 07:50:07
【人物篇】麦克阿瑟5:巴丹半岛失利不是他的责任,但他的屁股也不太干净

巴丹半岛位于马尼拉湾和苏比克湾之间,半岛向南突出,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25公里,面积1250平方公里。半岛南面是科雷希多岛,东西长6公里,南北宽2公里,与巴丹半岛最近相距不过4公里。岛上有炮台(42门大口径火炮和迫击炮)、机场和永久工事,还有可以容纳万人的隧道。

如果把马尼拉湾比喻成一个瓶子的话,那科雷希多岛就是那个瓶塞。日本海军无法进入马尼拉湾,因为科雷希多岛上的岸防炮能够轻易封锁海面。

日军虽然在12月8日就开始了对吕宋岛的空袭,但麦克阿瑟判断日军还不会那么快进攻菲律宾,所以他没有立即执行事先制定好的疏散计划,大量物资和给养也没有及时转移到巴丹半岛和科雷希多岛上,这是他在保卫菲律宾的战役中犯下的最大错误。

美菲联军刚到巴丹半岛时,岛上储存的大米可以吃20天,面粉可以吃30天,鱼肉罐头可以吃50天。医疗物资匮乏,尤其是纱布和治疗疟疾的奎宁奇缺。弹药储备情况略好,但高射炮所需的弹药不足。

1942年1月2日,日军先头部队进入不设防的马尼拉。此时美菲联军共8万人(包括1.2万美军)和2万多难民已经涌入巴丹半岛。

守军的兵力充足,麦克阿瑟将所部分为两个战役集群,温赖特指挥的北吕宋防区部队编为第1军,负责巴丹防线左翼,帕克指挥的南吕宋防区部队编为第2军,负责防守巴丹防线的右翼。

考虑到岛上给养有限,麦克阿瑟不得不将官兵的每日给养减半。但这项纪律没有得到彻底执行,美军官兵和菲军官兵的待遇仍然不同,这也激起了菲律宾籍官兵的强烈不满。

1942年1月1日,也就是日军占领马尼拉的前一天,菲律宾总统奎松在科雷希多岛宣布连任总统职务。此时他因患有严重慢性病已经无法站立,只得坐在轮椅上接受麦克阿瑟等人的祝贺。

为了表达“谢意”,他交给了麦克阿瑟一个箱子,里面装有50万美元。同时奎松还给麦克阿瑟的三个重要助手合计送去了14万美元。

此时麦克阿瑟是决心固守巴丹和科雷希多的。就在美菲联军刚刚站稳脚跟时,日军第65师团在守军防线的左翼发动进攻,温赖特用猛烈的炮火做出回应,还将日军约一个联队(团级)围困在丛林中达一周之久。

美菲联军在巴丹半岛的抵抗立即在国内引起轰动。此时日军偷袭珍珠港还不到一个月,太平洋上到处都是失利的消息,而巴丹半岛的英勇防御成了战场上唯一的亮点。

罗斯福总统发来了贺电:“对于你们的顽强抵抗,我从公、私两方面都表示祝贺。源于各位的光辉业绩,我将念念不忘……”

陆军总长马歇尔的来电多了点实际的东西:“……对于你做出的新的兵力部署,我予以认可。总统已经明确告知海军支持你,空军也将以最快的速度在远东部署,夺取制空权。请你放心。”

同样在元旦这一天,罗斯福通过美国西海岸的广播电台发表了一篇讲话,他表示“我要向菲律宾人民保证,一定要夺回菲律宾的自由。为实现菲律宾的自由,我们将用尽所有的人力和物力,来支持这个保证……”

1942年1月10日,麦克阿瑟前往巴丹半岛前线视察,他当着所有人的面宣布“援军正在途中,坚持一下就是胜利”。

在随后跟奎松的会面中,他做出“我可以在巴丹和科雷希多岛坚守几个月”的承诺。

麦克阿瑟并不知道,此时正在华盛顿召开的美英首脑会议(“阿卡迪亚会议”)上,罗斯福和丘吉尔重申了“先欧后亚”的战略原则。时任陆军参谋部作战计划处副处长艾森豪威尔的报告中,为太平洋地区划定了底线——坚守夏威夷,坚守澳大利亚,确保美澳海上交通线。至于菲律宾,报告中并未提及。

在此之后,美国的确从本土向太平洋地区投入了大量部队和物资,但他们的目的地并非是巴丹半岛。

麦克阿瑟眼下急需国内的增援,尤其是岛上越来越匮乏的食物、药品和弹药。他是远东陆军总司令,并没有指挥美国亚洲舰队的权力,而海军亚洲舰队司令托马斯·哈特和他的关系极差,两个人在是否坚守巴丹半岛的问题上也存在严重分歧。

所幸日军第14军司令本间雅晴也没有做好进攻巴丹半岛的准备。他起初低估了守军的兵力,认为麦克阿瑟手上不过只有两万多人,而实际上是这个数字的三倍多。

当日军第65师团第一次向巴丹半岛进攻失利后,本间雅晴调整了部署。他不打算向美菲联军发动强攻,而是改为围困,并伴随终日不断地空袭。日军还抓来了大批老人、妇女和儿童,然后把他们驱赶到美军防线一侧,希望以此加重守军物资匮乏的压力。很快,麦克阿瑟就又将每天的食物配额减半,仅剩战前的1/4。

1月10日,本间雅晴给麦克阿瑟送去了劝降信,被麦克阿瑟丢掉了。“东京玫瑰”通过广播一遍一遍地用她那甜媚的声音劝告守岛官兵“亲爱的士兵们,你们的国家已经把作战注意力放在远远的地域去了,你们老是这样等待,结果只能是死亡而已”。

绝望的情绪在军中蔓延,它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蹲在散兵坑里的士兵逐渐达成一项共识:华盛顿已经把我们出卖了,让我们听天由命去吧。

这种传闻很快就被做实。陆军部部长史汀生在发给远东陆军司令部的电报中,正式通知他们“不会再向菲律宾派出增援舰队”。

日军第65师团会适时地发动进攻。1月19日,日军在帕克防守的右翼成功渗透到守军侧后,迫使第2军不得不撤到第二道防线。

1月27日,美军第2军经过激战,止住了日军的进攻,双方在战场上再次陷入相持。日军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已经突入半岛12公里,付出的代价是7000人伤亡。

麦克阿瑟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前线了。他把妻儿安顿好后,就整日待在司令部里,通过参谋长萨瑟兰了解战局和转达作战命令。

前线官兵对麦克阿瑟的不满开始加剧,有人说司令官的柜子里装满了现金、珠宝和各种奢侈品;有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防空洞道格”,以嘲讽他整日蹲在科雷希多隧道里不肯出来见人。还有人说麦克阿瑟已经领着老婆孩子逃跑了。

战前奎松和麦克阿瑟一直很亲密,但现在也开始越来越不满。他从广播能够了解到各种报道,很多都是盟国决心致力于“欧洲优先”的战略。2月初的一天,当他再次收听到一则这样的信息后,大声斥责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就是典型的美国人——他们自己的亲生女儿在后房被强奸,却为了一个远房亲戚的命运感到痛苦!”

他还迁怒于麦克阿瑟,指责他纵容部下克扣菲律宾籍部队的给养,在军中制造对立情绪。2月8日,他没有跟麦克阿瑟商量就给华盛顿发去了一封电报,称“我以自己的人格担保,或许可以为将要发生的灾难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奎松在威胁华盛顿,他打算跟日本讲和。奎松有一套看似自洽的逻辑——日本的敌人不是菲律宾而是美国,既然你们之间打仗跟菲律宾人有什么关系。如果我宣布中立,那就请美国和日本都离开菲律宾,你们爱上哪打就去哪打吧。

罗斯福对奎松的幼稚想法感到愤怒。菲律宾不可能置身事外,奎松不过是一厢情愿,但一旦奎松迈出这一步,对盟国的影响是恶劣的,他对马歇尔和史汀生(陆军部部长)说:“任何国家都不能单方面与日本人讲和……巴丹必须坚守到最后一个人!”

在给奎松的回电中,罗斯福承诺“无论现在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会全力以赴,直到把你们土地上的最后残余的侵略者赶出去。”

马歇尔和史汀生也跟麦克阿瑟通过电报反复沟通,最后他们达成了几项决定:巴丹半岛必须坚守,直到防线最后崩溃的那一刻;麦克阿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撤到澳大利亚,并在那里重新集结兵力,打回菲律宾。

在麦克阿瑟的劝说下,奎松也不得不面对现实,他发表公开声明,发誓永远会站在美国的一方,直到取得战争的胜利。

2月8日,本间雅晴说服日军大本营,全线停止进攻,将大部分主力部队转到后方休整,以待跟麦克阿瑟进行决战。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双方在火线上比较平静。

时间是属于日本人的。进入3月,守军的粮食已经耗尽,日渐消瘦的士兵们开始大面积感染疟疾、痢疾和脚气等热带疾病。部队的非战斗减员急速上升,已经达到全部兵力的一半。

最先也是唯一一批从科雷希多岛撤离的成建制的部队是岛上的情报分队。接着马歇尔又开始安排奎松、麦克阿瑟等人撤离。

在3月初的第二批撤离名单中,就包括麦克阿瑟和他的家人。麦克阿瑟没敢走,他在码头上送走了奎松、副总统奥斯敏纳等一行十人。

美国驻菲律宾的文职官员是第三批撤离人员。这一次马歇尔再次要求麦克阿瑟一同撤离,但他一方面表示愿意接受新职务,但希望再给自己一些时间,防止他撤走后巴丹防线突然崩溃。

3月10日,远东陆军参谋长萨瑟兰将第1军军长温赖特召到科雷希多岛,宣布任命他接替麦克阿瑟的职务,全权指挥吕宋岛上所有部队。

命令宣读完毕后,麦克阿瑟走出自己的办公室,对温赖特说:“我要你告诉你的部下,我是因为担任新职务才不得不离开这里的。现在我要走了,但我会尽早回来。”

温赖特比麦克阿瑟小三岁,在西点军校的毕业时间也比麦克阿瑟晚三年。他很清楚自己将扮演的角色,但他只能接受。

3月11日,华盛顿致电麦克阿瑟,日军已经知晓他将离开的消息,希望麦克阿瑟能够尽快动身。接到电报后,麦克阿瑟终于下定决心当晚撤离。

19时15分,麦克阿瑟和妻儿登上编号PT-41的鱼雷快艇。为了保证麦克阿瑟的安全,海军准备了6艘这样的鱼雷艇,每艘快艇的首尾都安装了16枚鱼雷。鱼雷艇装有三个发动机,航行速度大大超过巡洋舰。

实际跟随PT-41一同行动的只有三艘快艇,他们的目标是400公里外的棉兰老岛。除了海上航行的风险外,他们还极有可能遭遇日军军舰。

当快艇编队驶近日军占领的塔布拉岛时,日军似乎是听到了快艇的发动机声,因为对方点亮了很多灯光。也许是快艇发出的声音和轰炸机发出的声音很像,所以日军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次日凌晨3时30分。快艇编队已经被巨大的海浪冲散,每艘快艇只能单独行动。

再向前是日军在海上部署的封锁线。PT-32快艇的指挥官发现前面有一个黑色的物体正在快速移动。他判断这很可能是日军的驱逐舰,所以命令丢掉船上堆放的备用油料,并打开鱼雷发射盖准备应敌。

就在艇长下达攻击前的一刹那,对方用灯光打出了旗语,PT-32的旗语兵赶紧大喊道:“是鱼雷艇,自己的艇!”

他们看到的正是麦克阿瑟乘坐的PT-41鱼雷快艇。

3月12日上午9时30分。PT-41最先抵达一处中转基地,这里是出发前约定好在海上会合的地点。麦克阿瑟让艇上指挥官巴尔克利上尉找一个隐蔽处等待。天快黑时,PT-34和PT-32终于出现在海面上,但PT-32已经丢掉了所有的备用油料,他们只能转移到另外两艘快艇上,然后借着夜色继续南下。

刚走出不远,他们就遇到了一艘日军巡洋舰。绕道已经来不及了,两艘快艇只能关闭发动机,打开鱼雷盖,准备好被日军发现后殊死一搏。

万幸日军没有发起攻击,他们在黑夜中误将这两艘快艇看成普通的捕鱼船。次日清晨7时,经历多次险情后,麦克阿瑟一行人最终抵达棉兰老岛,受到岛上守备司令威廉·夏普准将的迎接。

3月16日,麦克阿瑟一行人分成三架美军飞机前往澳大利亚达尔文港。次日上午抵达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换乘一架运输机前往墨尔本。就在他们的飞机从达尔文港起飞后不久,达尔文港遭到日军空袭。

3月18日,飞机安全降落在墨尔本后,麦克阿瑟才长出一口气,对身边的参谋长萨瑟兰说:“真险啊!”

在随后面对记者时,一向善于鼓动情绪的麦克阿瑟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我现在脱险而来,但我将会回去的。”

在巴丹半岛的守军此时已经陷入绝境。部队吃光了粮食,也吃光了随军的骡马。4月3日,本间雅晴下达了总攻命令,至此拉开巴丹半岛的最后一战。

4月8日夜,接替温赖特指挥第1军的金少将给他发来了最后一份报告:“过去两天,我的部队已经彻底崩溃,我们再也无法进行有组织的抵抗了。”4月9日凌晨,金在没有请示温赖特的情况下,命令部队向日军投降。他的这一决定最终造成半岛7.5万守军放弃了抵抗。

此时温赖特还在坚守科雷希多岛,岛上的守备部队包括美国海军陆战队第4团和刚从巴丹半岛逃出来的2500多名美菲官兵。科雷希多岛不缺乏重型武器,除了40多门岸防炮,他们还拥有70多门高射炮和10具大口径探照灯。

4月17日,日军开始向岛上实施空袭和炮击。至4月底,美军耗尽防空炮弹,对日军的空袭已经毫无办法。4月29日,空袭造成岛上淡水设备彻底毁坏,科雷希多岛也就此迎来了最后时刻。

5月3日晚,一艘美军潜艇悄悄靠近科雷希多岛,温赖特把13名女护士送走,他则选择留守。

5月7日清晨,温赖特给麦克阿瑟发去了最后一封电报:“除了缴械投降,已经没有其他出路。”

随后他下达了停火的命令……

0 阅读:73

巴巴维维

简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