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女知青,当年在西双版纳当老师,爱上一位傣族青年

历年壹沫 2024-03-07 10:14:23

1969年的冬天,寒风如刀割肌肤,燥雪缓缓飘落。城里的一股暖流却在蠢蠢欲动,无数年轻人志气高扬,怀揣梦想踏上了远征的道路。陈嘉佳就在其中,她来自北京城中一个普通家庭,如今要和一群同龄人一起远赴云南边陲。

火车开往昆明,穿过漫漫黄土地。陈嘉佳靠在窗边,脑海里回荡着父老乡亲的叮嘱,他们说边疆环境艰苦,物资匮乏,危机四伏。可她仍对未来充满憧憬,对能为国家建设献出青春之力而自豪。

昆明再转车,一路向南,山路越发艰险。到了畹町,已是深夜,只有稀疏马灯ids照耀出黑暗的轮廓。知青们在此歇脚,第二天乘上了那辆老旧的卡车,开启了漫长的颠簸征程……

翻越高山,攀越绝壁,穿过原始林区。窗外的世界处处陌生,分外神秘。几日后,他们终于抵达了西双版纳这片神奇的热带之地,见到了披着绿衫的松茂山丘,被层层叠叠的雨林环抱。新的生活,就要从这里开始了。

到了西双版纳的第一个夜晚,就有知青醒来大声呻吟,被竹席硌得生疼。月光透过窗洞,映照着他们所在的这间环境陋僻的村寨草房。阵阵虫鸣从外面飘进来,如同一曲久违的夜曲,提醒他们已身在别处。

第二天一早,陈嘉佳就醒了,站在小路上远眺,才发现这个村寨竟如此偏僻。但她并不惊讶,因为在路上的时候,就已听说过这里物资匮乏的情况。她深吸一口气,村寨的空气实在太过清新,使她回想起了北京城逐渐消失的那种味道。

就这样,知青们在这个偏远的傣家村寨安顿下来,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大家分工协作,有的负责劳作,有的负责教学,有的负责生活起居。亲如一家人,虽然生活简陋,却也乐在其中。

王震彪就成了陈嘉佳在这里最好的朋友和知心人。每当夜晚来临,他们经常坐在外头远眺繁星,聊些北京城里的事,也聊聊彼此对未来的憧憬。

时光飞逝,一转眼到了1971年。这一年,陈嘉佳加入了水利三团,开始参与修建当地最大的水库工程--曼岭水库。

每天清晨五点起床,拎着铁锹和扁担就往工地赶。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冰雨交加,都丝毫不能阻挡这些年轻人前赴后继的热情。因为他们都怀揣着把这里发展得更加繁荣富足的理想,每一点点付出都是值得的。

工地上随处可见知青们顶着毗牛重担的身影。有的铲运泥沙,有的抡起巨锤打桩,有的栓扎钢筋水泥。就连陈嘉佳这个北京城里长大的女孩子,也很快掌握了一身好手艺,在工友们夸奖的眼神中越干越出色。

修建这座大坝曾经遇到了重重阻力,有一度还停工过。但最终在大家通力合作下,曼岭水库终于在1974年竣工了。当陈嘉佳见到大坝拦腰砌下的那汹涌澎湃的水流时,内心不禁激动万分,因为这就是他们用青春年华铸就的丰碑。

水库建成后,陈嘉佳等人被分配到附近的橄榄坝农场工作。一开始她还在为该从事何种职业而发愁,直到王震彪建议她到村里的小学当老师。

"你不是一直都很喜欢教书育人吗?正好在曼拉村寨那边缺老师。"王震彪看出了陈嘉佳的烦恼,于是出言相劝。

陈嘉佳动心了,虽然她从未正式接受过教师的培训,但自小就对这个职业向往已久。于是,她很快就收拾行装,扛起小小的行囊,走上了前往曼拉村寨的路。

走过湍急的河流,翻越陡峭的山岭,眼前终于映入一座小山村的景致。曼拉村寨就坐落在那里,被群山环抱,宁静祥和。村民们多是纯朴好客的傣族同胞,看到陈嘉佳这个生手来了,都纷纷热情地欢迎,让她感受到了这里就像是自己的第二个家。

第二天一早,陈嘉佳就被带到了村里的一间板油小学,展开了她的教师生涯。面对一双双渴望知识、求知若渴的眼神,她只觉自己身上这份重任愈发沉重了。但她毫无畏惧,反而激励她要去努力钻研,把最好的知识传授给这些孩子。

就这样,在这个遥远的村寨,陈嘉佳开启了一段全新的人生历程。而她尚且不知,更多的故事和际遇正在等着她……

日子就这样渐渐安顿下来了。陈嘉佳白天在学校执教,傍晚回到租住的草舍,就会背着书本坐在窗前,望着夕阳渐渐没入层峦叠嶂的山峦之中。这一切都是如此熟悉,又如此陌生,她感受到了生活的全新体验。

直到有一天,学校里来了一位新教师,打破了她日渐步入惯常的生活。这位新来者是个年轻的傣族青年,名叫岩罕,仪表出众,谈吐不俗。初次见面,他就热情洋溢地向陈嘉佳打了招呼,同时还主动帮助她搬运教学用品。

从那时起,岩罕就成了陈嘉佳的好友和同事。两人在教育理念和生活态度上不谋而合,很快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岩罕常在夜里凑到陈嘉佳的草舍前,与她侃侃而谈到天明,谈诗谈理,谈生命的意义,两人酣畅淋漓,相见恨晚。

有时,他们也会徒步走上山顶,远眺群山环绕,眼前的村寨在沐浴夕阳的余晖中显得分外静谧。山风拂面,陈嘉佳感受着这难得的宁静时光,内心别有一番滋味在荡漾。而与身边这个傣族青年的相处,也让她有种前所未有的亲切和依恋。

日月如梭,一年又一年过去了。陈嘉佳将马上年届而立之年,而这段友谊也已纯粹到了一种近乎依赖的地步。她常想,如果上天只能给她留下一个朋友,那一定就是这个聪明善良、与她心有灵犀的岩罕了。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却像是给这段单纯友谊浇下一把燃料,令两人心中的火种开始摇曳生烟。

那是一个夜晚,狂风骤雨袭来,山洪暴发,整个村寨都陷入一片汪洋之中。陈嘉佳在回家途中不慎掉入河中,正在挣扎求救的时候,岩罕及时赶到,奋不顾身地跳入滚滚洪流,将她救了出来。

两人浑身冰冷,浑身是泥,相拥而立。陈嘉佳仰起头,只见到那熟悉的、陪伴着她数年的面孔。此时,那双眼神中已不再是往日的纯良友谊,而是一种她从未体会过的暖意和情愫了。

于是一发而不可收拾,两人相视一眼,便拥吻在了一起。从此,陈嘉佳明白了内心的感觉,那已经超越了友谊,是一股汹涌燃烧的爱恋之火。而岩罕也在那一吻之后,重重地吐出心中的那番话:"嘉佳,我爱你,很早就爱上你了…"

从那以后,他们开始了一段地下恋情。在大家的眼皮底下如胶似漆,而在夜幕降临后却幽会在两人专属的秘密天地。他们在树下架起了一座秋千,有时嬉闹打情骂俏,有时又唱唱山歌互吟情词。

但好景不长,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的消息不胫而走,陈嘉佳当即便决心一试。于是她开始利用夜晚的时间拼了命地复习功课,而白天在学校教书时也常常会心不在焉。岩罕见状极为心疼,但也无能为力,只得陪伴左右。

那一年,陈嘉佳第一次参加了高考,却是一鼓作气之下稍差一些。她并未气馁,而是继续坚持学习和备考,直到第二年再一次迎考,却仍然是徒劳无功。考场门外,岩罕冒雨在那里等候,见到陈嘉佳神情黯然,随即上前将她深深拥入怀中。

就在两人的爱情即将踏上缓慢坦途的时候,命运却又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知青返城政策一下子就传遍了大江南北,陈嘉佳收到了北京来的电报,要她收拾行装立即回城复员。

这该如何是好?陈嘉佳陷入了极大的徘徊和痛苦之中。一方面,她有重返故里、重新投身祖国建设的理想;但另一方面,她又实在无法割舍与岩罕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羁绊。

她守着窗口苦苦思索,一滴眼泪滑落,看到外头的那轮明月,仿佛是要永远地同这山野乡村分别。

最终,在岩罕无数次的开导下,陈嘉佳勉强下定了决心。她妥协般地应允要回到北京城,去谋求新的出路。临行前,两人在那座曾经私定的树下秋千上最后一次燃烧了爱火,天色将曙,他们才依依惜别。

"嘉佳,无论你走到哪里,我都会永远祝福你。"岩罕深情地说。而陈嘉佳也只能点头,再三对岩罕表示感谢,最后转身离开,就这样彷徨而去。

回到北京,陈嘉佳的生活重新步入正轨。她被分配到一家单位工作,又重新考入大学深造。不久后,她与当年的老友王震彪重新走到一起,两人经过几番犹豫,还是决定结为夫妻,共同扶持这个新家庭。

夜深人静的时候,陈嘉佳常会坐在窗前怀念曼拉村寨的那些日子。那里的青山绿水、纯朴民风全都还历历在目。

而她和岩罕之间发生的那一段动人心魄的故事,更是将永远地烙印在她的脑海里。她无比庆幸,曾经拥有过那一段与生命休戚相关的爱恋,哪怕只是短暂地一闪而过。

人生就是如此,往事如烟云漫漫。陈嘉佳展望着前方,深知她注定还会经历更多生命的际遇与波折。但她并不畏惧,因为她就像一只凤凰,永远能从灰烬中重塑生命,重获新生。

而无论是身在何处,那个山野小寨和岩罕的身影,也终将永远在她脑海中心间反复浮现,只待她去追忆和怀念。

0 阅读:19

历年壹沫

简介:历史上最突出偶然的机遇,是赫赫名人伟大人物的出现